• 100阅读
  • 0回复

“家庭代表制”: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有效举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08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家庭代表制”: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有效举措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各地农村必须有既切合本地实际、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办法。针对新时期农村出现的新情况,郑州市邙山区积极探索推行“家庭代表制”,通过选举农村家庭代表的形式,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所谓家庭代表制,就是每个家庭民主推举一名当家人,经一定程序审核后作为这个家庭的代表人,组织和带领家庭成员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代表家庭行使关系家庭成员共同利益的村务管理权利,配合村级组织搞好农村的各项工作。家庭代表制是在探索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经营权交给了农户,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分散的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户这个微观层次上“棚架”的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推进。于是,家庭代表制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显示出较明显的效果。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家庭代表制使农村家庭的市场主体地位更加明晰,有效地组织了农民。通过乡对村、村对组、组对家庭代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在农村营造了一种求发展、奔小康的浓厚氛围。通过抓培训、订目标、搞评比,不仅家庭代表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影响和带动了全体村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农民纷纷换思想、忙“充电”,市场意识、科技意识、管理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多元发展的良好局面。
  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家庭代表制对村民自治基本制度是一次微观层面上的完善和发展。通过家家户户推选代表,农民群众普遍增强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家庭代表制架起了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联结的桥梁,使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找到了农村工作的新支点,使基础政权建设延伸到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动真格、见实效,使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基层干部普遍感到做群众工作比过去容易多了。
  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家庭代表制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大局观念、集体观念,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为农村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比如,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建房无规则、标准低、攀比严重、宅基地纠纷多这一顽症,邙山区按照“花园式”新村建设标准,充分发挥家庭代表的作用,确保了农村建房工作的有序展开。
  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推行家庭代表制的过程中,定期开会学习、升国旗,既是工作手段,也是文化活动;大批机关干部进入农户,同吃同住,不仅带去知识、信息和关心,而且传播了先进文化。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不仅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能力,而且更新了观念,改变了精神面貌,提高了道德水平,加深了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
  家庭代表制是一个新探索,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特别是要把家庭代表与传统的“家长”区分开来,以家庭内部充分的民主确保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合法权利,确保推选出来的代表能够真正代表家庭。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郑州市邙山区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