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莫使虚名获实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08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代新语

莫使虚名获实利
文汇
  虚名者,有名无实、或要其名不要其实之谓也。
  比如,已经财大气粗的老板、总裁,偏要花钱买个教授、研究员的头衔;已经官至县长、市长,还要顺手捎带个硕士、博士的文凭;抄编过几本只为赚钱、无人问津的小册子,就自诩为“著名”专家或学者;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前有个同姓的著名文豪或皇亲国戚,就信誓旦旦称自己是他们的多少多少代孙,尽管同一姓氏中著名奸臣或太监也大有人在……
  一言以蔽之,在这些人眼里,虚名再多不嫌少,实货再少不脸红。甚至,常可见有名无实而嘲笑有实无名者。
  慕虚名者如此之多,有虚名者如此之骄,原因无他,虚名不仅能带来很多实际利益,而且比靠真才获得利益更便利、更划算。甚至,虚名带来的好处要比真才多。否则,聪明如上述人等,绝不会趋之若鹜。
  显而易见,无论数年寒窗之苦得来的学历,还是闲暇时间积累出来的文凭,亦或由秘书或枪手代劳的学位,不仅学位证书学历证书没有差别,晋升、分房、评职称当然都一视同仁,而且学龄工龄同时计算。这样的价值尺度,再傻的人都看得明白,虚名比真名投入更少、产出更多。
  专家、教授、研究员的头衔也一样。不管是穷经皓首所得,还是几两银子所买,还是自封自戴,印在名片上,打在广告上,效用当然都一样。既然学术头衔可以变黄金,当然可以拿黄金换头衔。
  与著名文豪或皇亲国戚扯上关系更赚。有了这样一个背景,当不上某一级的政协委员,或某名人研究会的理事之类,起码可以自抬身价,掩盖一些自卑。也就是说,至少能得到“美容”的功效,这样没有任何代价的化妆品,何乐而不涂。
  概言之,虚名大有甜头,追逐者不虚此“名”。这就是虚名为何物,直教人未成功名想追,功成名就还想逐。
  明乎此,也就莫怪有人逐虚名,要害还是莫让虚名获实利。就像现在一些地方所做的,提拔晋升看学历不唯学历,看学历不看业余学历。一些学术研究机构聘专家不看来头只看成果,不看资历只看水平,当然更不出卖教授、研究员的学术头衔,也不卖只收钱不考试或只见姓名不见学生的文凭。至于“光宗耀祖”的多少多少代孙,也要看这孙贤与不贤,有才干还是没有才干。长此以往,追逐虚名者自然会哄散而去。即使有一些还要穷追不舍聊以自慰,像哈代笔下苔丝的老爸德伯,那是他们的自由。
  近两千年前的曹阿瞒尚且知道唯才是举,虚名误国,21世纪中华民族13亿人口的智慧,真才实学者尚不能人尽其才,焉能给空有虚名者可乘之机。实利若是不存,虚名必将不附,清风拂面亦不远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