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面向知识经济 培养创新人才——读《院士成才启示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08
第16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专家荐书

面向知识经济 培养创新人才
——读《院士成才启示录》
路甬祥
  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科教兴国,人才为本。人是知识的能动载体,是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应用者,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前提和关键。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院士成才启示录》所展现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成才的经验和体会,对如何培养、造就知识创新人才会有诸多的启示。
  现代社会,提供给年轻人宽广的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特长的空间,但年轻人需同时谨记要在“全面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长。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体会时,都强调要打好基础,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个人所长。首先是要学会做人,要有理想和抱负,树立远大的志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热爱祖国、人格高尚、讲诚信、有责任感、懂得尊重他人的人;第二要学会求知,要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三要有健康的体魄,因为健康是事业的根本,是多作贡献的保证,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坚强的意志;第四要学会生活,学会科学地利用时间,培养自立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最后还要学会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判断、策划、组织、研究与发展等多种能力,充分发挥团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中寓意最深刻,内容最丰富的观点,它不仅揭示了教育的发展和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指明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事业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造就足够的知识创新人才,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面向世界,首先要向世界各国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要培养造就大批不仅能够进行国际交往与交流,还能公平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一代新人。面向未来,就是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还必须预见到长远的需要;不但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应该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占主导的世纪,科学和技术进步将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必须要和科技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必须适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适应世界发展潮流、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长远需求,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纵观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巨大飞跃、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都与创新密不可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锐意创新,才有立足之地。科学创新、体制与管理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而对于个人来说,同样如此。一个人如果只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而不懂得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即使他是一本“百科全书”、一个“知识宝库”,也难以对社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创新教育的关键是使学生在学习、继承前人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训练他们独立思考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即能够独立地创造新的知识,或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集成与应用,造福人类社会。
  从院士们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才与成功,固然与个人理想、立志、勤奋、毅力、方法等主观因素密不可分,但机遇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整个社会、学校、家庭应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外部条件,让更多优秀人才不断涌现、茁壮成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