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诗意的由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08
第16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诗意的由来
郝敏
  “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第六辑中的《热爱的方式》(牛庆国著)和《隐秘的绽放》(马俊华著),是很不错也很有特点的诗集。当代的诗歌经常被人诟病的,一是读不懂,二是乏味,这两种毛病都让人没感受,或者没有我们期待于诗歌的那种感受。
  《隐秘的绽放》显然有知识分子的味道,你会感到作者很安静,他独自体会感受着生活,就像在读一本书,不时想一想,做一点笔记和批注,所以,他的诗总好像在总结、概括着什么,引发他诗情的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或感觉,比如“没有,什么也没有”,“今夜,大地安静”,“那自由的大鸟”,“在阳光射中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幻影”等等,感觉一来,就已经是提升过的,这就是知识分子写诗的特点。这样的诗,隐喻、象征的因素是明显的,让人马上就意识到文字之上的东西,像《那自由的大鸟》:“那自由的大鸟,在缓缓地飞行/仿佛天上并不虚空/总有阻碍的气息,使它上升//那自由的大鸟,在缓缓地飞行/不断凿开新的缝隙/使自己深入进去……”意象清晰而含义朦胧丰富,这种结合使人容易进入作者的世界,继而产生联想。
  有的时候想想诗歌是怎么回事,也有点意思。怎么一些话分行排列起来,就是我们所谓的诗呢?诗最表面的特点,就是有话不好好说。跟我们口头上说的白话比,诗是分行的,也不是一句话一行,还要断开,这样就打断了日常白话表达的连续性,让人觉得这不是一般的话,而是大有深意,尤其是断的地方,更是有讲究,因而换一种“诗”的方式去解读。凡是不一般的,都是有意味的。你说的是大海,可能意思不止是说海,而是比拟、象征着什么东西,有醉翁之意。人的思维可以在更高的层次观照事物,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在相似的结构之间产生应和与沟通,从而形成比较抽象的感受和认识,激发情绪的共鸣,这就是我们拿话不当话,而心思百转地去体察“诗意”的结果。我们期待着这种诗意。《隐秘的绽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究字上之象、言外之意的样本。
  《热爱的方式》是一种与《隐秘的绽放》很不相同的诗。作者从甘肃会宁“苦甲天下”的黄土地走出来,回望他的故乡,多少感触借着天地风土、父老乡亲、牛羊驴鸟等等真实得如同面对可以触摸的人、物表达出来,情感深深地灌注在他所描述的具体的对象之中,没有《隐秘的绽放》那种言此意彼的思想感悟式的象征,写什么就是什么。比如写饮驴:“走吧我的毛驴/咱家里没水/但不能把你渴死//村外的那条小河/能苦死蛤蟆/可能毕竟是水啊/趟过这厚厚的黄土/你去喝一口吧/再苦也别吐出来//生在个苦字上/你就得忍着点/忍住这一个个十年九旱//至于你仰天大吼/我不会怪你/我早都想这么吼一声了//只是天上没水/再吼也无非是/吼出自己的眼泪//好在满肚子的苦水/也长力气/喝完了我们还去种田”(《饮驴》);比如写土炕:“黄土箍的窑窑/黄土盘的炕/一辈子守定/这冬暖夏凉//炕垴上坐着双亲/炕沿下跑着娃/吆上那对毛驴/就把大苦下//汗珠子摔八瓣了/天上的雨你下不下/庄稼人憋气了/也敢把老天骂//吃饱了肚皮暖热了心/这就叫把福享哩/打心眼里盼着的/是娃娃一天天长大//至于悲欢离合/那是另一片庄稼/这辈子想不通的/下辈子再想”(《土炕》)。已经很少读到这样底蕴丰沛、感人至深的诗篇了,描摹生活本身,直白朴素情感,水落石出,返璞归真,经过选择的生活,带着土腥,带着体温呈现在我们面前,真实得就像一块石头砸在了后腰上,把人哎哟一声打个趔趄。
  读《热爱的方式》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牛庆国作诗,千万别离开黄土地。他的根在黄土地,他能深掘痛陈的就是黄土地,他在文坛的角色,是黄土的代言人。
  (《热爱的方式》、《隐秘的绽放》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