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永不终结的“赶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11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永不终结的“赶考”
海纳
  河北省平山县的干部最近提出一个口号:“时时想着群众,时时想着赶考,时时想着要向人民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为此,这个县作出规定,“县领导不准接受下级宴请,不准到温泉宾馆洗澡,不准下基层时喝酒”。
  常怀考试之心,常想上学之苦,常有“被监督”之警,常担“不及格”之忧,这对党的建设和干部的进步,大有好处。
  当年毛泽东提出“进京赶考”和“绝不当李自成”的感慨,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赋予了它实实在在的内容。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醒和告诫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
  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各级干部的经济待遇、办公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骄傲自满之心、功臣自居之心、停顿不前之心、贪图享乐之心就越容易滋长。确有一些这样的同志,在各种场合,经常把自己的“政绩”、“功劳”和“能力”挂在嘴上,总觉得自己贡献大,总觉得自己待遇低。久而久之,思想便产生动摇,走到不该走的路上去。
  “赶考意识”很可贵,而且这个“赶考”是全程的、动态的,有时是思想的,有时是作风的,有时是面对领导的,有时是面对群众的,有时是有人监督的,有时是靠个人自觉的。说得具体一点,我们平常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考试”,都有“标准的答案”。如果偏离了这个“答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就肯定考“不及格”。“小不及格”多了,就会变成“大不及格”。
  “赶考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一个承办经济犯罪案件的检察官曾经这样说过:“世界上最可靠最管用也最难的就是把握自己。管好自己,安全无虞;放纵自己,危险在即。”那么怎样才能把握自己呢?这个检察官又说了四句话:“政治上把握方向,感情上把握原则,行动上把握分寸,生活上把握小节。”这“四个把握”,其实就是责任意识,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党和人民的负责。
  “赶考意识”是一种紧迫意识。每一次考试,都会给优秀者带来光荣,给平庸者带来压力。也只有那些追求上进、功底扎实、成绩优秀、准备充分的考生,才最愿意参加考试。因为考试不仅是一个舞台,而且是一场竞争;不仅是一次选拔,而且是一种淘汰。考试是公平的,也是激烈的。所以任何人一到了考场,智能都会充分发挥,精神都会高度集中。
  “赶考意识”也是一种吃苦意识。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干部,是难以成长进步的。物质条件改善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而“赶考意识”,就正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意识,富而思进的意识,艰苦创业的意识,厉行节约的意识,勤俭办事的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视察深圳市南岭村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努力做到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把南岭村建设得更好。”“赶考”正未有穷期,“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考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