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在创新中拓展——汪海领导双星改革和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10
第7版(大地·文学副刊)
专栏:

在创新中拓展(报告文学)
——汪海领导双星改革和发展之路
朱建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国企改革的阵痛,一批勇敢者肩负重任,迎着风浪,踏着探索的潮头前行。汪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勇于创新,锐意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探索国企再造之路,谱写了新的篇章。
  “逆向思维”与“客户定位”
  两岸绿树如盖的莱茵河渐渐被夜色吞没,教堂的钟声舒缓而悠长,灯火将这座欧洲古城装点得妩媚多姿……站在高楼之上,汪海久久俯视着那条碧绿的静静流淌的梦幻般的河流和脚下的那座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美丽梦想的城市,任凭自己的思绪上下翻飞……
  这是第几次来这个国度访问了?上个世纪末的一个秋日,他专程赶往小城特利尔,去拜访马克思故居;那一次,在杜塞尔多夫的国际鞋业博览会上,他亲自带队,举行“鞋文化表演”,展示东方文明的壮美。当2003年新年钟声刚刚敲过,他又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此次赴德国大陆公司访问,的确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
  早在几年前,汪海就开始思虑双星的未来,怎样实施有效的战略转型。在全国到处都在上高科技项目的时候,他却将目光锁定传统加工业的轮胎行业,“反向操作”。
  “逆向思维,往往能创造奇迹。”汪海这话的核心是不要随大流,要有独立的思考和探索,他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劝说与压力,经过反复论证后对地处青岛胶南市的华青轮胎公司实行吸收合并,开辟了为汽车造“鞋”的新战场。
  然而,前方的道路并不平坦。面对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涉,原华青主要负责人的突然出走,一个数千人大厂诸多问题的凸现,“市场将军”又一次高扬“企业再造”之剑!
  换脑不换人。汪海要用双星市场理论和企业文化育化出一个新的生态,即培养双星华青新人,建立双星华青新流程,塑造双星华青新文化,创造双星华青新理念,造就双星华青新队伍,树立双星华青新形象……
  有一组数字显示双星华青轮胎总公司的成功:2002年完成销售收入二十五亿多元,实现利润两亿多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20%和40%。2003年将完成子午胎三期工程,达到一百五十万套全钢子午胎生产规模,2005年,销售收入达五十亿元,跻身国际轮胎行业前列,创出中国人自己的轮胎名牌。
  与此同时,一套新的战略又在这位“市场将军”胸中酝酿成熟,双星又将与全国农用行业惟一的驰名商标获得者,其四大主导产品产销量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的时风集团结成联盟,合作投建了一座总投资六亿元、一期项目年产二百万套的农用胎厂。总目标将达年产轻卡胎四百万套,子午胎一百万套的农用胎生产基地将雄屹于山东高唐经济开发区……
  轮胎工业的太阳,很可能会从世界东方升起!
  2001年盛夏,汪海曾应邀飞往黄浦江畔,在上海APEC会议论坛上阐发自己的观点:“有人主张不要再提什么民族工业了,经济全球化,都按西方那套运作模式,发展高科技。我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避开发达国家的锋芒,把我们的传统加工业发展起来,这是我们的优势。中国是一个大国,正是传统工业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解决中国人脱贫奔小康的问题,怎么能说我们的民族工业加工行业不要了?这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这么多人都去搞高科技,这现实吗?这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2003年初春,汪海在回答新闻界人士提问时又一次说出自己的选择:拥有九亿多人口的农村不仅是鞋类产品最大的市场,也是农用车的最大市场。我认为,广大农村才是中国制鞋业和轮胎企业最后决战的地方,世界名牌产品进入中国,他们短时间内不可能占领广大农村市场。抓住农村,双星就有优势和光辉的未来。有人说,面对世界跨国公司的竞争,现在是与狼共舞,我说我是老虎我怕谁?!
  总结双星成功的经验,正如汪海所言:“搞经济不是搞运动,不能赶时髦。企业家要有清醒的头脑,结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做出判断,企业家的头脑要不断发展,但决不能发热。要运用‘客户定位’法则,每一项决策都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遵循市场的规律,实事求是地去干……”
  作为一个企业家,汪海以不变应万变的那份清醒,不正是当今我们正在商战中所呼唤的可贵精神吗?
  “鞋匠身价”与“大胆改制”
  长长的栈桥上不见了穿梭的人影,喧哗的海涛停止了歌唱,蔚蓝色的胶州湾又在古老的节拍中诞生它新的梦。而此时在青岛的一座楼房里,却依然醒着一颗不眠的心。
  两天前,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一个企业家价值高层研讨会上,当北京无形资产开发研究中心的发言人郑重宣布他们评估的结果:双星集团总裁汪海的身价标定为三十九点九亿元。顿时会场上闪动着一片惊奇的目光。
  为中国的企业家量身定价,在中国尚无先例。其实,这个定价是如何评估的,是否科学,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激活了人们的思想。于是,有记者发问:“汪海总裁,您怎样看待这个身价?”
  豪放的汪海发出了酣畅的笑声:“歌星、球星都有身价,为社会创造了直接财富的企业家,为什么就不能有身价?我这个做鞋匠有没有身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必将带来一次观念的变更!”
  对企业家价值的标定,怎能不引发汪海对往事的回忆?当年二十位荣获中国首届优秀企业家称号的企业家,几经风浪,几度春秋,如今还活跃在国企舞台上的,汪海算一个!
  历史发展到今天,恐怕谁都承认,企业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锐,一个没有强大企业家队伍的国家,是不可能有强大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时代对企业家的呼唤和肯定,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对企业家的重新定位。纵观世界经济发展,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都离不开成功企业家的奋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是以其创业者命名的,有的创业者的名字本身就是著名的品牌商标。
  汪海自觉地承担起一名中国企业家的历史责任,面对现实发出自己冷峻的声音:历史发展了,时代前进了,我们的许多观念也要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不深刻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就会阻碍社会发展,不利于企业的再造,创造出新的辉煌。打破大锅饭,打破铁饭碗,改变经营理念,以人为本,重视人才,激活人的积极性,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回顾双星改革发展的历程,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取得成功的法宝。双星的理论,也就是汪海总结出的市场理论,曾引领双星从一个辉煌走向又一个辉煌。有人说,评价汪海,评估他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力挽狂澜,将一个地处胶州湾畔濒临倒闭的橡胶九厂改变成一个名扬世界的跨国集团;也不是因他和他的双星向国家上缴了多少个亿的利润;而最宝贵也最有价值的是他那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富于探索创新的勇气,是他面对新世纪的新思索。
  一只青蛙,如果把它放在滚烫的水里,它会立即跳出去,但是如果将它放在凉水里,水底下慢慢加温,它不会跑,最终将被烫死在里面……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新的世纪,新的开端,新的思路。青岛双星舰队是在改革创新的船工号子声中驶向成功的彼岸的。汪海告诫他的员工:“我们必须以动态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今天不创新,明天可能就要落后;明天不创新,后天可能就被淘汰。现在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创新是市场竞争中永恒的主题。”
  有这样一件事听后的确令人警醒:因为花的是公款,一个专卖店的送货员为送一双鞋,竟然乘出租车前往。
  在集团的经营工作会议上,汪海因势利导:“不改革行吗?旧有体制一天不革除,就一天不能适应新的竞争,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能力。因而一定要变,不变就没有出路!”
  这位激流中的思想者又一次痛切地感受到,在破除旧有观念中,又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了!不知有多少个夜晚,他站在浪花迭起的海滩上,一遍又一遍思考着国企改革中一个既尖锐又不容回避的问题:能否在国有企业中实施多元化、多体制?国企改革能否超越公有、私营的分界,创造新的模式?答案愈来愈清晰:邓小平同志给我们提出了正确的评判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判断对错的标准是看其能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于是,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汪海和他的战友们,果断决定将双星七大战区,六十多家分公司两千多家专卖店,一年之内全部转由个体经营!
  双星的改制成功了。改制前后相比较,公司的销售量提高了44%,经营收入增加了50%,经营者的收入也翻了一番。现实就是这样摆在那里,把经营店卖给个人,变成民营的经营公司和连锁店,一下全盘皆活。原因很简单,店是自己掏钱买的,责、权、利都攥在自己的手里,积极性就自己调动起来了。汪海在员工大会上喜形于色地说:“既保住了国有资产不再亏损,又激活了体制,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增加了企业效益,国家多收,个人发财,双星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三赢战略’……”
  当双星这场令人瞩目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完成的时候,汪海才在2002年阳春三月飞赴四川成都,在中国橡胶工业论坛上道出决战前的思考:“制鞋产业是传统工业,而传统工业基本是微利产业。对这个产业横向观察就会发现,由于南方私企的崛起与国外品牌的进入,许多国企被纷纷挤垮。虽然双星一枝独秀,但我们不能不作深入的思考。我们非常清楚,尽管人们对鞋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制鞋仍然以手工作业为主,没有实现自动化,成本高而利润薄,人员多而赢利少,国有资产很难在这个微利产业中增值。兵临城下了,企业是在情况好的时候就改,还是垮了再改?我们只能在好的时候改,不能到垮时再改,事实也证明了我们这一步走得恰是时候。在双星这个品牌响当当的时候转体改制,就能为双星的生存与发展及早打下体制基础优势……”
  怎样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汪海们用自己的实践作出了生动的回答。
  “欢迎加盟”与再创辉煌进入新世纪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风尘仆仆考察市场归来的汪海被一个已在双星集团总部苦等了七天的年轻人拦在门外。汪海当即被这个年轻人的真诚与执著所打动。
  原来,这个年轻人是南方一个鞋厂的老板,不远千里赶来青岛,请求使用双星品牌。
  事后,汪海在集团工作例会上说:“他们找上门来都是冲着双星这块牌子,这说明双星品牌已深入人心,得到大家喜爱。他能保证质量,我们为什么要将人家拒之门外?加盟的企业越多,双星就越强大,中国企业加盟,我们应当欢迎,外国企业愿意加入双星大家庭,我们同样欢迎,我们就是要让双星这块牌子红遍世界!”
  双星品牌运作的成功,使企业步入多元化发展的快车道。挥师中原,挺进大西南,双星遍及全国的大型生产基地相继建成,拥有近百家生产及配套企业,成为世界上实际生产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集团……
  创名牌始终是双星改革创新的主旋律。为中华民族争气是双星人从名牌初级阶段、发展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纤夫号子。伴随双星名人高档专业篮球鞋、足球鞋、网球鞋的问世,汪海还在不断地给员工们打气:“我们学习引进外来的,不是为了模仿与追赶,而是为了超过它!”他也曾面对众多来访者慷慨陈辞:“有人说我们是‘世界工厂’,是打工仔。不对。我们在创造自己的名牌和特色。日本不是引进了西方的又创造了更高的吗?外国能做到,我们中国照样能做到!”
  双星高档空调鞋的问世,实现了汪海和他的军团的诺言,使“鞋王”的民族情结又一次得到扬眉吐气的升华。鞋底上安装气垫,这是耐克的专利。双星不仅有气垫防震,还有空调功能,还能防臭,调节温度,这是双星人自己研究的专利,比外国名牌还要高档的专利!
  “客观地想,科学地创,认真地做,务实地干,愉快地过,潇洒地活。”汪海背上他的鞋又去闯市场了,为祖国母亲的荣誉,他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2002年金秋十月,汪海又一次站在美国纽约著名的时报广场上,望着矗立在高楼之上的花花绿绿的广告牌,禁不住浮想联翩: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上如何取胜?一个没有名牌的民族,在国际市场上将不会有立足之地!创出一个名牌不容易,使一个名牌长盛不衰更难。
  一位记者将话筒伸到汪海的嘴边:“汪总裁,向美国的听众讲点什么吧。”
  讲什么呢?讲上个世纪前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讲光照华夏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戚继光和以德治国?讲在德国小城特利尔马克思故居前的世纪思索?讲邓小平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英明论断?讲双星闯国内外市场、创世界名牌,出城下海上山的日日夜夜?讲吸收合并华青轮胎、实施品牌运作,迈向品牌高级阶段,建立强双星、大双星的昨天与未来?
  汪海尽情描绘着双星走向世界的前景——横跨十七个行业,拥有四万名员工,累计养活十万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走向市场之路的奇迹;资产额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足千万元,增长到三十四亿元;二十年间累计上缴利税十六亿元,相当于在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的情况下,向国家上缴了二百多个八十年代规模的橡胶九厂;年销售收入从三千六百万元增长到五十亿元。
  汪海率领着双星舰队,满怀信心地继续着新的航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