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阅读
  • 0回复

“困难队”变成了“小康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12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困难队”变成了“小康队”
陈兴兴 张学来
  汤其昌原是海南红岗农场十六队有名的贫困户,如今却成了队里脱贫致富的典型。
  原来,队党支部帮扶他发展胡椒,还向附近农村租赁5亩丢荒水田种植水稻,使他家的自营经济收入达2.5万元,收获稻谷近2500公斤,高兴得汤其昌逢人就说:“是党支部使我脱了贫。”
  海南红岗农场十六队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组建的归侨队。1990年全队人均收入不足600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单位。近年来,队党支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凭着一投执着的创业精神,带领群众发展自营经济,创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金光大道,2002年人均收入高达1.8万元,使一个贫穷落后的“困难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队”。
  十六队穷,穷在不转变思想观念,没有找准发展经济的路子。通过比较分析,反复研究,支部成员找准了种植胡椒致富的突破口。要让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就得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来做榜样,党支部6名成员开出了5亩荒地,搞起了“胡椒试验田”。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在第一年的投产期就收获胡椒干果800公斤,盈利1.6万元,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长期吃尽贫困苦头的群众掀起了种植胡椒的热潮,许多人早出晚归,精耕细作,就连鱼塘边、菜地旁、房前屋后都成了胡椒园。看到这些热闹的场面,一位支部成员深有感触地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片试验田成功后所产生的效应,使我们看到了群众致富的希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富起来的党员干部没有忘记贫困的人民群众。支部开展了“一帮一”的党员联系户活动。组织那些懂技术、经济条件好的党员,重点联系缺技术、缺资金的困难户;体力好、劳动力强的党员,重点联系劳力少、生产任务重的贫困户,采取互相帮助、协助借贷等形式搞好群众间的互相帮扶。队党支部书记林正河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缺乏种植经验的职工如何施肥、修枝整形、病虫防治等。职工林树强由于文化水平低,对胡椒种植管理技术不熟悉,造成胡椒病虫害严重。党支部给他送去了《胡椒种植管养技术》等书籍,并派技术员到他的胡椒地里指导。第二年林树强自营经济收入达到1.3万元,开始走上了致富路。
  为了让富裕的道路愈走愈宽,党支部又组织开展了“富从何来?富后咋办?”的大讨论,让群众克服“小富即满”的思想。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现在队种植胡椒面积417亩,全队职工租种农村水田面积已达110亩,年总收入6.6万元;养殖业总收入达3.8万元。队里还多方筹资,盖起了6幢胡椒楼,实现了住房楼房化、道路硬板化。群众都深有体会地说:“要想富,紧跟党支部,紧跟党支部,致富有门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