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刘学佛的棉花丰产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2-21
第2版()
专栏:

刘学佛的棉花丰产经验
吴映堂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驻玛纳斯河流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排长刘学佛1953年栽培的棉花,平均每亩最高产量达到1,349斤,创造了全国最高纪录。1955年,刘学佛领导一个排栽培了491亩多地的棉花,每亩平均产量达到550斤;其中14亩多,平均每亩产1,195斤;14亩中又有1.05亩地,平均每亩产1,392斤,又一次创造了全国棉花产量的最高纪录。
刘学佛的生产单位所以能够取得棉花丰产的优良成绩,主要是因为他和他的同志们认真地采用了苏联的先进植棉技术。
刘学佛从几年来的生产中体会到:精细的整地工作对于棉花丰产有很大关系。要想获高额产量,必须有整齐健壮的幼苗;而幼苗生长的好坏,先决条件又在于土地整理的是否细致。因此,在刘学佛的领导下耕作的棉田,每年全部用拖拉机进行20至23公分深的秋耕。春天解冻以后,为了松土保墒,在人马能下地的时候,再用“之”字耙纵横耙两遍,耙松表土。在播种前两、三天,又用马拉单体犁和双铧犁,进行12至14公分深的浅耕翻肥(如果土壤疏松,并在秋耕时进行过深耕翻肥,光耙地就可以了);紧接着,再用“之”字耙横耙两遍,使土壤完全碎散。
刘学佛所在单位的棉花播种期,每年都是根据霜期和地温决定的,通常是晚霜结束的10天以前,当地温在种子复土深度5至6公分地方上升到摄氏12度以上的时候,就开始播种。播种深度一般是5至6公分,播种量是每亩15市斤,种子经过人工粒选后,并在播种前半个月在日光下晒5天,然后用赛力散拌种。为了使棉花出苗后能均匀地接受日光的照晒,刘学佛和他的同志们根据地形条件采用南北行向播种,播种后进行局部镇压,使种子跟土壤紧密结合,减少种子悬空现象,保证幼苗出土良好。
合理密植,尽早定苗,也是刘学佛三年来栽培棉花获得丰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每年棉苗大部出土后出现一片真叶的时候,他们开始进行定苗工作,到出现两片真叶的时候结束;如果棉苗拥挤,在子叶长出的时候就开始。他们用两公尺长的木棍,每隔13公分处钉一根木钉,照钉留苗。这样,不但保证了全部棉田每亩有7,500株,同时也使植株在土壤中获得均匀的营养面积和空间的日照,使棉花能够得到良好的发育。
棉花不仅需要大量的氮肥,而且需要较多的磷肥和钾肥。刘学佛所在单位的棉田,除在头一年播种绿肥作物,在秋耕时翻入土层,并在春耕时结合播前浅耕,每亩施混合厩肥6,000多斤以外,还在生长期间追肥3次到4次。1955年他们的棉花一共追了3次肥,第一次是在棉花出现3片真叶的时候,在距棉苗根旁10公分处追肥,追肥的深度是10公分。这次追肥主要是加速幼苗成长。第二次是棉株普遍出现一至二个花蕾时,紧跟着脱裤腿工作以后,在距离棉苗根旁12公分处,用追肥机追肥,追肥的深度是12至13公分。这次追肥是以过磷酸钙为主和腐熟厩肥混合的肥料,它的作用,除加速植株生长外,同时也满足幼苗对磷肥的一定要求,以促使花蕾迅速增多。第三次是棉花刚开花的时候,这时棉株需要磷肥最多,因此,要追施过磷酸钙,以便使棉花提早开花。在棉花封行后,机械和马匹不能下地时,为了满足棉株发育的需要,使棉铃很快长大成熟,他们用0.5%的过磷酸钙液,用喷雾器作两次根外施肥(两次的间隔是半个月)。根据刘学佛的经验,凡是根外追过磷肥的棉花,叶色特别深绿,棉铃也由0.2公分重提高到0.3公分重。
刘学佛体验到“勤中耕、早中耕”不仅对于棉花的正常生长有重大作用,而且对于减少落花落蕾也有很大的作用。他们的棉花每年都是在棉苗出土后、能辨清行向的时候就开始中耕,以后根据实际情况每隔10天左右就进行一次中耕,直到棉花封行、马匹、机械不能下地时为止。每次灌水后,只要人马能下地,便在棉行和棉株之间进行中耕。棉花第一次的中耕时间越早越好,特别是在气候经常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更应当这样做。1954年玛纳斯河流域的气候变化多端,当时苏联专家提出了“为棉株穿皮袄”(即早耕提高地温)的建议,刘学佛的生产单位在棉苗刚出土的时候就进行了中耕,结果不但保证了幼苗生长良好,而且也有效地防止了因地温不足而产生根腐病的现象。
中耕深度是根据根系扎的程度来决定的,一般是先由浅到深,然后再由深到浅,最浅8公分,最深16公分。同时,中耕工作紧跟着灌溉和天雨后进行。
棉花的灌溉是根据棉株的需水情况按照“勤灌轻灌”的方法进行的。刘学佛生产单位栽培的棉花,在整个生长期间,通常要浇水6至7次。他们的棉田是开沟灌溉的。第一次灌溉的时间,是第一次追肥结束后进行的。这次水量不大,但它能促进追肥的迅速溶解和免除幼苗旱害。第二次是在脱完裤腿后的第三天,棉株普遍出现三个花蕾的时期,第三次是棉花开花初期,这是棉株需水最多的时候,需水量大。第四次是棉花大量开花的时期,需水量也很大,沟深开到22公分,水量约为18至20公分,浇过这次水,能使花期集中。第五次是棉铃迅速成长的时期,这次应采用细流灌溉,使水分在土壤经过多次灌溉后发生板结的情况下能深深地渗透土层,保证棉铃成熟所需的水分。第六次是在8月10日前后。
刘学佛说:“精细整枝,控制棉花徒长,是提高产量、提高棉花纤维品质的一项有效措施。”每年在棉株上出现一至二个花蕾的时候就开始,把第一果枝下的叶枝全部打去,以便集中养分,加速棉株的生长和花蕾的形成。以后果枝间的生长枝应随长随抹。
打顶尖和摘旁心,是控制棉花徒长的整枝工作的内容之一。刘学佛所在单位1955年的打顶尖和摘旁心的工作,是分两次进行的(大面积的整枝工作,为了节省劳力,可一次进行)。打顶尖在7月23日左右,打旁心在7月26日(打完顶尖)前后开始,打旁心(群尖)留铃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不同果枝部位决定的,一般下部果枝留4个铃,中部留3个,上部则只留一至二个就行了。这样就保证了留下的大部花铃在霜前成熟,不但减少了霜后花,也相对地提高了产量。
刘学佛从几年来的生产实践中体会到:要想棉花获得丰产,战胜自然灾害和战胜各种虫害,是一件千万不能马虎的事。1954年,他们的棉花没有达到计划产量,就是受了气候和虫害的影响,特别是因为防治棉铃虫不及时,致使棉花受害率达到85%以上。
为了贯彻执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他们除在1954年秋天就把下年的棉田全部进行秋耕外,当1955年春天虫子开始蛹化的时候,又把所有棉田周围10公尺以内的杂草彻底铲除;棉花播种以后,他们又开始在棉田周围放上糖浆盘捉虫。在每一项田间作业过程中,他们也进行防治病虫害的工作,例如在定苗、脱裤腿、整枝打尖作业中,检除的枝叶,都要拿到田外,埋在深度20公分左右的土里,这样就保证了田园清洁,防止了虫害的传播。
在和虫害作斗争中,刘学佛的生产单位还专门组织了虫情调查组,发现害虫立即扑灭。他们战胜虫害的经验是:要早治;要结合田间作业不断地进行预防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