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大国关系:稳定中有分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11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大国关系:稳定中有分歧
  杨福昌: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一方面国际形势总体缓和、稳定,大国之间改变了原有的对抗局面,特别是“9·11”事件为大国之间的合作反恐提供了一个契机,美俄之间、中美之间关系都有所改善,美欧之间虽然在伊拉克等一些地区性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但是基本框架仍然没有大的改变,大国关系基本呈现出总体稳定的特点。
  美俄:非敌非友
  冯绍雷:美俄关系是判断伊拉克战争之后,国际格局走向和国际社会态势的关键问题之一。
  伊战后美俄关系的总特点:其一,实力非均衡态势;其二,俄在对美战略策略中推行一条边缘路线。
  伊战后,美俄关系总的特点是:第一,实力非均衡态势,大体上各自对力量对比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第二,对各自的外交政策也因此而呈现出对应的特征,俄在对美战略策略中推行一条边缘路线。所谓边缘路线的要点是,首先是随主流,但始终是保持距离,对不利自己的来自主流方面的任何偏差进行牵制;同时随机应变,在大国关系中进行“寻租”,以此确立相对弱势前提下的特定地位。
  上述特点特别明显地反映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俄关系调整中。尽管俄与法、德国在伊拉克战争前后都对美进行了有力的抵制,但鉴于它们的不同表现,美国采取了“惩治法国、忽略德国、宽容俄罗斯”的政策进行分化。特别是对俄最为关注的车臣问题,进一步给予了支持。而普京则在伊拉克战争后支持美英首议的关于伊拉克问题的联合国决议;同意不单独处理俄与伊拉克债务问题,冻结俄伊之间关于开采伊拉克石油的协议,表现了一定的合作态度。
  从更广的范围来看,美俄关系中的基础未变,存在着合作的潜力。但需要看到的是,两国的突出问题是合作机制远未全面形成,合作理念也缺乏足够的认同,而且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体现。
  王宪举:今年俄美“非敌非友”的关系仍然以缓和为主,但是相互之间的矛盾在增长,裂缝在扩大。
  今年俄美关系表面上保持平静和稳定,各种来往比较活跃。但是,良好的气氛并不能掩盖俄美关系中不断增大的裂痕,它们的矛盾在增长。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把俄美关系框定在“不是敌人,但也不是盟友”的位置上。俄美关系中问题和麻烦增多,利益碰撞加剧。
  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思维、单边主义的做法以及遏制俄罗斯发展的战略,与俄罗斯振兴经济、恢复大国地位和维护地缘政治利益的战略背道而驰。就目前而言,俄美在反恐、防止核扩散、打击跨国犯罪和毒品走私、经济、贸易、科技特别是航天等领域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大于双方的分歧和竞争,俄罗斯尽量避免在安全利益上与美国“迎头相撞”,但从长远看,俄美相互争夺的一面可能要大于相互借重的一面。
  欧美:渐行渐远
  阮宗泽:大西洋联盟的分裂是伊拉克战争的遗产之一。冷战结束后,欧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双方在世界新秩序的设想等问题上的看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欧盟追求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使美国不满。欧美还相互指责对方应当为徘徊不前的中东和平进程承担责任。对所面临的全球问题也没有一致看法。
  美国对欧盟的联合从乐观其成转为戒心重重。美欧矛盾的实质是欧洲在未来世界舞台上将扮演何种作用。
  美国对欧盟的联合从乐观其成转为戒心重重。冷战时期,美国支持欧盟联合,为的是共同对付苏联,现在则担心,欧洲的联合将损害自身的利益。自冷战结束以来,欧盟尤其是其一体化的进程便成了美国推行全球霸权的一个障碍。而欧洲方面认为,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单极战略使欧洲感觉威胁到自身的利益。欧盟经过半个世纪的整合,其实力大大增强,更加自信,对美国的独立倾向在一步步发展。伊战可以说是新欧盟更加坚定走联合之路的催化剂。
  美欧矛盾激化反映出冷战后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演变,其实质是欧洲在未来世界舞台上应当扮演什么样的作用的问题。
  新老欧洲的争论还将延续下去。伊战不仅造成了大西洋两岸的分裂,也造成了北约和欧盟的分裂。美国对欧洲盟友的战略依赖正从传统的西欧转向中东欧国家。当然,欧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的联系和共同利益,这对关系仍具有相当的韧性。
  中美:并非敌人
  王缉思:总的来说,中美关系好于任何时候。
  美国同欧洲、伊斯兰国家的关系紧张,中国暂时不是美国的战略敌人。
  “9·11”后,美国把中国从防范对象名单上拿下,中美关系得到改善。美国同欧洲、伊斯兰国家的关系紧张,认为中国暂时不是美国的战略敌人。
  在朝核问题上,美国政府内部有共识,中国是在帮忙。中国在崛起,中国的市场逐渐扩大,贸易增加,对美国很有影响。两国间各个层次的交流、接触增多,并走向了制度化。同时,中国外交逐渐走向成熟,国际形象改善了很多。
  但是应该看到,两国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为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怀有警惕和防范的态度,建立战略互信为时尚早。我们看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两手,“反对台独”只是策略,在军事上却和台湾保持密切关系。在经贸问题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明年美国大选,就业上不去,中美贸易摩擦就难免。
  中美双方还应加强多边、双边战略对话和沟通。比如在台湾问题上,使美国说不支持他国承认台独,不支持和反对台独固定化;与美国探讨东北亚区域的和平机制如何建立;中美军方的关系刚刚恢复,还没有涉及实质问题;对美国国会和媒体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工作,问题在于资源没有有效结合,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关键的事。
  中印:有所突破
  程瑞声:中印关系在今年有较大的改善,颇引世人瞩目。今年6月22日至27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双方并签署了其他一些合作文件。这次访问取得的重大成果在于,双方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从而为不断增进相互信任和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而且在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方面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从而增加了两国人民对进一步改善中印关系的信心。
  印度决策层就印度对华政策进行了新的思考,适时作了重大调整。
  多年来,“中国威胁论”一直是困扰中印关系的一个重大障碍。在印度,“中国威胁论”的幽灵时隐时现,少数人对中国怀有相当程度的疑虑。
  随着中印两国领导人和各界人士交流的加强和两国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增进,中国威胁论在印度的市场愈来愈小。印度决策层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任何建立在以中国威胁为前提的政策构想不仅将大量消耗印度宝贵的资源,而且迟早也会对中国的政策带来负面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的决策层就印度对华政策进行了新的思考,适时作了重大调整。在瓦杰帕伊访华后,情况在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据报道,印度国防部正在制定一项国防远景规划。在规划草案中,印度国防部高级官员认为,中国在未来15年内忙于经济建设,不可能在军事上对印度构成威胁。
  中印两国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过去,在两国的联合公报中,印方只承认西藏是中国的自治区,而不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的领土,在西藏归属问题上采取了暧昧的立场。在瓦杰帕伊访华期间,印方首次在《宣言》中明确表示“印方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印方在《宣言》中表达的立场比过去前进了一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关于边界问题,中印双方同意各自任命特别代表,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这表明双方已决心加快中印边界问题最终解决的过程。
  亚太:大国角力
  陆忠伟:反恐战争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进行了新的调整。
  美国的亚太外交突出“反恐防扩”,通过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以及驻军调整,有力补强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与战略地位。
  概括而言,美国的亚太外交突出“反恐防扩”,通过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以及驻军调整,空前有力地补强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与战略地位。反恐战争以后,美国的东亚战略出现了一些变化。美国有意让韩国基地日本化,让日本负担起更多责任,扮演更大的战略角色或更完全的朋友。并推动日本加快研发与部署地区导弹防御系统,欲在日本设置东北亚司令部,以实现战略资产的升值。
  在东南亚,美欲把泰、菲提升为美的“非北约盟国”,使之可与日、韩、澳等传统盟国一起,在美对外援助、防务合作、军事采购和情报分享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为在东亚顺利推行“反恐防扩”战略,美把稳定南亚作为其全球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军事、外交、经援等各种方式,扩大对该地区的影响。
  俄罗斯在太平洋沿线构筑了立体外交工事:全方位对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能源和经贸合作为主的对日经济外交;突出军事技术和安全合作的对印外交;在朝鲜半岛南北之间的平衡外交;旨在缓和与国内穆斯林关系的对印尼、马来西亚的外交等等。
  印度外交新思想以重新安排印美、印俄、印中、印巴、印日、印亚(东盟)关系为发力点,构建大国战略新平台。其中突出的是构建与地区内主要国家的军事合作关系,特别是以海上通道安全、海上搜救为名展开了一系列双边军事演习,逐渐使印度海上力量从太平洋的观众变为战略角色。(附图片)
  1、图下左边牌子英文意为“阿富汗”,右边牌子英文意为“伊拉克”。
  (原载《国际先驱论坛报》)
  2、继阿富汗边境的7个难民接待中心因安全原因关闭之后,上周联合国难民署又宣布暂停援助从巴基斯坦回国的阿富汗难民。图为喀布尔一难民营中一个小男孩围着毛线围巾御寒。(新华社记者 王雷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