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温榆河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15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庐山杯中国环保三十年征文

温榆河的变迁
高龙波
  开篇的话:
  1973年8月5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的巨轮正式起航。本报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举办“庐山杯中国环保三十年”征文活动。从今天开始,我们陆续选登来稿中的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本次征文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向获奖者颁发奖金和证书,征文结束后将获奖作品结集出版。
  联系方式:电子邮箱:class@peopledaily.com.cn或xyz000@vip.sina.com;传真:(010)65368561;地址:北京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教科文部(邮编100733)
欢迎广大读者继续赐稿。
  在燕山南麓,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地方叫小汤山,美丽的温榆河就从旁边流过,我家就住在河边的一个村内。温榆河是后来起的名字,它原先的名字叫“小河”,河上是十几块条石堆砌的小石桥,桥下常年是“小河流水”。河水清澈见底,河里鱼虾很多,小时候经常和大孩子一起下河捕鱼,那时的鱼虾味道真是特别鲜美。
  20世纪70年代初,小河经过全县人民一冬天的大会战,终于有了“河”的规模,正式命名为温榆河,并在小石桥的位置修建了大桥。温榆河修完后,河道变宽了,河里的水多了,河里的鱼虾也就更多了,河的两岸栽了许多杨柳树,有不少鸟儿在树上“安家落户”,每到春秋季节,大批的候鸟聚集于此,那才热闹呢。由于有了水,河的两岸种植了大量的小麦,种植结构由原来的“一种一收”(玉米),变成了“三种三收”(小麦、大豆、玉米),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进入80年代后期,温榆河的水质开始遭到了破坏,水变得浑浊不清,只是不太严重。随着上游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河床抬高,90年代初,温榆河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清挖。河虽然修好了,但水质污染却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上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河里,温榆河成了臭气熏天“藏污纳垢”的河流,距离百米就能闻到污水刺鼻的气味,河水已无法用于灌溉,河里的鱼虾几乎绝迹。两岸农业的耕作方式也由原来的“三种三收”又改成了“一种一收”,而且还是靠天吃饭。“高氟水,臭温榆”已成为小汤山地区的两大公害(小汤山地区地下水含氟量很高)。曾经有一位著名记者站在温榆河畔发出“我找不到温榆河了”的感叹。
  90年代末,洪水和沙尘肆虐,使社会对生态环境关注程度达到了空前,特别是进入21世纪,北京申奥成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北京,举办绿色奥运成为北京近几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当时的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在一次会议上曾经讲道:“要把温榆河建成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于是温榆河最大的一次综合治理开始了。首先在河的上游修建了一个污水处理厂,工业和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流进温榆河,紧接着就是疏通河道,清挖淤泥,并在河道两岸各栽植了50米永久性绿化带和150米的产业带,产业带内栽植了大量的经济林和速生林。
  温榆河彻底变了,变得更加美丽动人,变得让我这个久居河边的人几乎认不出来了。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温榆河以它特有的方式,向人们诉说着过去与现在的历史变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