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守护生命热线——北大公卫学院青年志愿者风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16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守护生命热线
  ——北大公卫学院青年志愿者风采
  本报记者 施芳
  “丁零零……”
  “你好,这里是120非典咨询热线。”
  上午9时刚过,吕聪在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中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今天是5月9日,吕聪和他的同学们已经在北京市疾控中心工作了13天。
  任务来得非常紧急。4月23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99级的同学突然接到通知,他们将组成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批青年志愿者团,承担120非典咨询热线的志愿者工作。
  4月25日上午,66名同学提前结束了在铁路总医院的实习,迅速返回医学部。顾不上收拾行李,当天下午1点多钟同学们立即出发赶赴北京市疾控中心参加培训。
  4月27日,同学们精神饱满地走上了工作岗位。从上午9时到晚上9时,同学们分成两班,耐心细致地接听着每一个电话。
  “我是一个6个月孩子的母亲,这两天有些发热,最高38摄氏度,是不是得了非典?”
  “我是出租司机,前几天拉了两个病人去医院,后来得知他们是‘疑似病人’,我该如何消毒处理?”
  “我误喝了消毒水怎么办?”
  “我流鼻血,是非典吗?我是不是高危人群?”
  ……
  电话线犹如生命线,一头是焦虑不安的市民,一头是富有爱心的青年学子。6个小时中,同学们一直在接电话,最多的一天一位同学接听180多个电话。嗓子哑了,来一粒金嗓子喉宝;饿了,匆匆扒两口方便面。
  结束了一天的劳累,同学们回到宿舍,还在一起互相切磋该如何回答不同类型的问题。李珊家在北京,已经有半个多月没有回家了,家人不放心,她每天打电话向家里报平安。黄高平累得发低烧,嗓子几乎说不出话来,却一天没休息。
  “从下午3时到晚上9时,我接了110个电话,中间只用5分钟时间吃了半碗面,其余时间一直在接电话、再接电话,热线没断过,紧张的工作让我感到了责任。”
  “有个女孩哭着打电话向我寻求帮助,我详细地给她回答了问题,劝她安心在家观察病情,我发现在一个人最无助的时候能够给他心灵的安慰,是我在120热线最大的收获。”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同寻常的工作使这些原本无忧无虑的年轻人成熟了许多。“我们将坚持到北京消灭非典的最后一刻”,同学们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