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中医治非典可以大有作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16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编者按:一场与非典的斗争正在进行。在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如何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成为当务之急。根据我国历史上以及广东、北京中医治疗非典的已有经验,一种主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医药介入,中西医结合,在防治非典的斗争中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在西医主导的今天,人们对中医药的作用仍有不少疑问,中医药治疗非典真的有用吗?
  为解决这个疑问,本期特约请有关专家写了这组稿件。文章将告诉我们,有别于西医寻找病原、直接对抗的方式,中医的特点在于着眼于人,辨证论治,在面对未知传染性疾病时,显示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面对SARS这场灾难,中医介入,中西医联手,相信能为人类最终战胜非典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治非典可以大有作为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谷晓红
  此次暴发的非典型肺炎具强烈传染性,从中医学上看,属温病范畴。由于传染病大多具有温热性质,中医学又称之为温疫。我国对传染病的认识始于先秦,成长于金元,形成于明清,发展于现代,并创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较完整的辨证论治方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中医药也同样可以在此次抗击非典中大有作为。
  温病学说和实践源远流长
  在古代,传染病名称很多,有疫、疫疠、疠疾、天行、时气、时行、温疫、温病、伤寒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认识到气候的失常能导致疾病的流行。如《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如何得不相易者”。说明当时的疫病传染性非常强烈,曾引起大流行,无论老少,发病的症状表现相似。就病因病机而言,认识到有风、寒、暑、湿、燥、火的外部致病因素,也有人体自身抵抗力强弱的内在原因,体现了中医学内因以外因为发病条件的外感病的辨证观点。此外,还强调以预防为主,提出“治未病”的思想,采用“全神养真”、“避其毒气”、“顺应四时”、“调七情”、“节饮食”等措施。这些认识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和对传染病的防治起着指导性作用。
  东汉末年,传染病一度广泛流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于难,他从此立志学医,总结了汉代以前和自己对多种急性传染病的征候变化和治疗方法的经验,终成《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记载的比如伤寒、中风、温病、霍乱等病,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大多属于急性传染病范畴。对其脉象等临床表现、病程、病机、传变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并创立六经辨证体系。
  随着对传染病的深入研究,许多专著不断问世。如明代郑全望的论述恶性疟疾专著《瘴症指南》,沈之问阐述麻风病的《解围元薮》,万全论述天花、麻疹的《片玉痘疹》、《痘疹心法》等。特别是吴又可的《温疫论》,则是专门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专著。吴氏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例如在病因上,他认为传染病是感受了自然界特有的一种“异气”,也称杂气、疠气、戾气,是一种特殊物质;在流行性方面,认为戾气有强烈的传染性,无问老幼,触者即病;在感染途径上,认为戾气主要从口鼻而入,初起邪气伏于半表半里之膜原;在治疗上,吴又可主张客邪贵乎早逐等观点,创制达原饮等。在没有显微镜的年代,吴氏的许多学术观点具有先进性,并对今天的湿热类传染病仍有指导意义。
  之后,一些医家继承他的观点,并加以发挥,形成了温疫学派。较有影响的医家有戴天章、杨栗山、余师愚等。在清代,由于新传染病不断产生,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如王孟英的《霍乱论》、罗芝园《鼠疫约编》、韩善微的《疾论》等。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三焦辨证,揭示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大大丰富了外感热病(包括传染病)的辨证论治内容。
  新中国治传染病屡建奇功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继续得到发展,并在防治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疾病中取得可喜成就。1954—1956年,我国部分地区乙型脑炎流行,应用温病学理论和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如石家庄地区采用白虎汤加味治疗,降低了乙型脑炎的病死率,提高了治愈率,减轻了后遗症,得到医学界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中医不能治疗传染病的偏颇思想。近几十年来,不同地区先后发生了危害广大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如麻疹、小儿麻痹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各地中西医工作者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摸索出许多宝贵经验,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北京地区流感肆虐,在许多病人使用抗生素一周后发热仍不减轻的情况下,中医药专家研制出“感冒合剂”应用于临床,3—5日痊愈,中医药又一次发挥了对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优势。
  近年有关高校、医院、科研机构相互合作,开展了对重症感染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和高效速效方剂的研制,以通下剂、活血剂、益气养阴剂等受到普遍重视。剂型得到丰富,冲剂、合剂、片剂、注射剂、滴鼻剂等应运而生。给药途径由口服扩展到肌肉、静脉、直肠、体表等,为中医药在治疗急危重症上向高效、速效、稳效目标迈进做出了贡献。例如,青蒿素治疗疟疾卓有成效,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清开灵、醒脑静、参脉注射液等大批中成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中西医结合共治非典
  当前,非典肆虐,全国人民正齐心协力与其做坚决的斗争。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在抗非典一线1个多月,在实践中验证了中医药的积极作用。进驻长辛店定点医院的临床研究人员采用西药组、中西药组,随机对照,初步临床结果表明,中药在加速退热、减少并发症、改善基础疾病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纠正大量激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降低病死率等方面,有可喜苗头与趋势。附属东方医院先后救治了17例非典患者,以中药为主,一般在三天内退烧,无1例转为重症,而且1周后减完激素,康复出院。广州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还表明,中医及早介入,还能及时截断非典的病情发展,促进康复,改善肺脏的纤维化,提高生存质量,缩短病程。
  目前,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中医药治疗非典应当坚持如下原则:第一,坚持早期介入,即在发热期就要用中药;第二,坚持全过程的中西医结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第三,坚持临床个体化治疗与科学研究的结合;第四,坚持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湿、扶正祛邪等主要治法,使尽可能多的非典病人用上中药,让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的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