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核环境科学的探路人——记总装某基地研究员喻名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23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科技之星

核环境科学的探路人
——记总装某基地研究员喻名德
刘程 李桅
  入夏的罗布泊,骄阳似火。一支身着厚重防化服的科研小分队在这片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缓缓蠕动。他们担负着一个特殊的使命——对千里罗布泊进行放射性污染勘察。率领这支小分队的是一位年届花甲的老人,他叫喻名德,总装某基地研究员。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罗布泊地区的资源能否开发利用受到广泛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政府决定对西北罗布泊地区的放射性污染进行治理。搞了40年国防科研试验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少将决心在“核环境科学”这个全新的科研领域里闯一闯。
  核环境科学是国际核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科研的前瞻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让喻名德不敢有丝毫懈怠。1995年,他倡导开展核环境科学研究,并受命担任该基地核环境科学研究课题组组长。为加快研究进程,喻名德率领核环境科学调研组,往来奔波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对建立我国核环境科学学科体系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您年岁大了,又有严重脊椎病,戈壁滩就别去了。”
  “不能再等了,现在罗布泊核试验区矿藏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这一地区核环境研究相对落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有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西部开发做一些事。”
  同事们好心的劝阻没有让喻名德却步。为取得现场第一手的实测数据资料,2000年4月,喻名德毅然决定率领科研小组深入戈壁腹地进行实地考察。
  穿防化服对喻名德来说再熟悉不过了。30多年前,喻名德和同事穿上橡胶防护服,戴上防毒面具,背上氧气瓶,冒着生命危险回收试验区内的测量仪器设备,成为勇闯放射性污染区的第一批科技人员。
  而这次考察却显得更为艰苦。罗布泊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每天,喻名德要率领科研小组穿着防化服,在没有路的戈壁滩上奔驰一二百公里,一个试验点一个试验点地勘察。春夏之交的戈壁滩早晚温差大,倾盆大雨说来就来,有时帐篷变成了储水窖,有时汽车一半陷入沙窝中。在放射性污染的环境里工作,每天必须洗澡,淋浴车水量有限,为节约用水,喻名德与所有年轻人一起挤在车内,一声“开始”,10分钟洗完。
  经过一个多月的勘察,喻名德率领的科研小组探明了罗布泊地区核环境的基本情况,制作了我国第一个详细的放射性污染分布图,为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喻名德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脊椎病不断加剧,以致坐轮椅都十分艰难,被紧急送往医院。
  通过几年核环境科学技术及放射性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的潜心研究,喻名德提出了开拓我国核环境科研的一系列理论构想,并在我国放射性污染环境治理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环境科学体系。1997年,喻名德撰写的论文《沙土压缩减容技术研究》在新加坡国际环境治理大会上宣讲,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前不久,在喻名德等人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完成的我国最大的罗布泊钾盐矿区和“西气东输”工程部分地段环境调查成果,通过了国内专家评审。表明曾被视为“生命禁区”的罗布泊中的矿藏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
  面对征战40年的罗布泊,喻名德的内心始终充满豪情。“将鲜红的热血涂在印版上,印出灿烂的国史,有此机遇何志不酬!”当年,一位将军的豪言壮语,让刚刚入伍的喻名德坚定了知识报国的雄心壮志。如今,喻名德想起这句话,依然热血沸腾。他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再下罗布泊,为我国核环境科学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作出更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