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关键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23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课题追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个关键问题
李培林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统筹兼顾,扎扎实实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课题组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解决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控制人口、经济社会结构转换、“三农”问题、减少贫困和改善收入分配等4个关键问题。
  ●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控制人口
  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就要在此期间保持年均7.2%左右的增长速度。但是,要使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就要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能同步增长。这就有一个人口控制问题。如果同期人口增长过多,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就会有更多的比重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而无法用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此期间,要把我国的人口年均出生率控制在15‰以下,特别是控制好农村人口的实际增长,使我国的人口总量到2010年控制在14亿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5亿以内。按这样的人口基数计算,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约1.3万元,2020年可达到约2.4万元,相当于人均3000美元。这大约相当于那时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这样,我国将实现总体上由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向较高水平的、较全面的、发展比较平衡的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经济社会结构转换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由低收入国家向中下收入国家的过渡,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上的界线,75%—80%的结构性变化都发生在这个时期。从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很多结构性转换指标都低于现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水平应当达到的相应标准。突出的表现是:产业结构转型滞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就业结构转型滞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高;城乡社会结构转型滞后,乡村人口比重高。例如,我国目前的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约15%,但就业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还有约50%,而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还有约62%。
  “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只有经济增长而没有关键性的结构转换,就会陷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困境。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在经济总量增加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结构的3个基本转换:一是产业结构的基本转换,二是就业结构的基本转换,三是城乡社会结构的基本转换。
  ●解决“三农”问题
  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还存在不平衡性,其主要表现就是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在,我国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62%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约1/3,“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点。攻克这个难点,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的24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2%,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但分阶段看,1979—1985年的7年间增长最快,年均递增15.2%,而1985年以后的17年,年均递增降为4.0%,特别是1998年以后的3年,增长速度更为缓慢。如果要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20年达到7700元(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那么就要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约6%的年均增长水平。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和财政转移支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
  二是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多地少,是农民收入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把约2.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成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其中,乡村工业和其他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了约1.5亿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农民工约有1亿多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增加,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农民进城打工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根据我国目前每亩耕地投入的劳动力计算,农村只需1.5亿劳动力,3.6亿农业劳动力中还需转移2亿多;即使按2020年非农就业人员达到70%的目标,也还需要转移约1.5亿农村劳动力。现在全国农民现金收入中的34%是外出务工收入。所以,公平对待农民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地从农业转移出来,必须从制度上给予保证。
  ●减少贫困和改善收入分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和人均指标,还要看收入分配的状况,在同样的人均指标之下,会存在不同的收入分配结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如果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就会出现较为庞大的贫困人口,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我国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约为3000万人。在城市中,2002年享受每月150—300元(各城市不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口(多数是差额补贴)为2000多万人,其中包括14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中的很大一部分。国际经验表明,当贫困发生率降到国际标准的10%左右时,通常容易进入减贫的瓶颈阶段。根据目前我国收入差距变化的趋势,学术界共同的看法是,对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加以控制。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目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太健全、收入分配秩序还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较大的贫富差距会造成大量贫困人口,引起群众不满,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从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看,由于消费分层结构中存在随收入增长的消费边际递减规律,收入差距过大和低收入人群过多,会造成内需不足和消费市场低迷并难以启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