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身处险区不染“尘”——太原市小店区王村确保疫情零记录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25
第2版(要闻)
专栏:奋战在抗非典第一线

身处险区不染“尘”
——太原市小店区王村确保疫情零记录纪实
本报记者 安洋
  山西太原市小店区王村是典型的“城中村”。随着近年来城市改造步伐加快,拆迁安置户、小商小贩经营户、饭店和娱乐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多,区域内的实际人数猛增到12万余人。
  3月7日,太原市出现第一例非典病例,在离王村仅50米的地段内,就出现了两条非典传播链。到4月19日,确诊非典病例14例,死亡4例。“王村这次肯定躲不过去!”一时间,王村辖区内的居民人人自危。
  然而,截至5月22日18时,王村区域内没有发现一例疑似和确诊非典病例。群众说,“全靠党员和干部的责任心啊!”
  “让事实检验我们的作风”
  4月18日是王村人记忆犹新的日子。党支部书记高虎只、村委会主任高三润紧急召开会议,“村自为阵、组自为阵、户自为阵严防死守,决不容许病毒传入王村,让事实检验我们的作风”。
  高虎只承包了王村北片的农户,高三润承包了王村南片的住户,两人一北一南分工负责,带领80名村治保员和40名党员在王村的13个出入口进行24小时轮流把守,并组织医疗队进村对居民逐一检查。为了解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村里特设了防非典电话,24小时值班,高虎只、高三润每天还带领43名党员走街串巷,深入住户家中,查看村民的身体有无异常。村里还实行了“日报告”、“零报告”和“疫情报告”制度,对全村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真正做到了如指掌。
  村里筹资10万余元,成立了自己的卫生防疫队伍,多次请小店区防疫站专业人员进村对公共场所和住户家中进行消毒,并给每户村民发放消毒用品和温度计,指导正确使用,使科学的监测和消毒到户、到院、到人。党支部还编了防非典“三字歌”,使早预防、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家喻户晓。
  5月13日上午,租住村民高晴家的四川民工范康俊有持续高烧的症状,村委会立即组织人员对其进行隔离,并对所有与其接触人员采取了整体隔离措施,后经检查确诊范康俊不是非典患者后,才算放心。
  “制度面前谁都不行”
  疫情就是“敌情”,防控就是“作战”,机制就是保证。在王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户主包人的承包制度,一直严格执行着。村里还制定了“五不准”制度,即:不准接触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不准大操大办婚丧、生日、乔迁、祝寿等;不准到疫区经商做买卖;不准聚众集会活动;不准闲杂人员进村。
  一天,小店区委书记到王村暗访,正好撞到60岁的老党员范荣在村口值班,书记几次要进,老范就是不让路,旁边有人告诉老范来人是区委书记,老范却说:“多大的官也不能进村,有啥事,先量体温,把人叫出来在村口说,制度面前谁都不行。”
  村民高建峰原计划5月3日举行婚礼,已定好了饭店,通知了亲朋好友,高三润找上门劝其改期,“过了非典这个非常时期,村里给你主持都行”,高建峰高高兴兴取消了婚礼。在他的带动下,准备结婚的三对情侣也都推迟了婚期。
  5月4日,村民高起全正在村口放哨,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附近的公用电话里说“家里有人发高烧,可能是非典”,高起全赶紧上前询问,得知此人是附近铜厂的职工,不属于王村管理范围。高起全又帮助打电话人向有关方面及时报告了情况,高起全说,“宁愿神经过敏,也不敢疏忽大意,这是牵涉到全村人安全的大事呀。”
  老党员阴佩玉今年67岁,一直坚持执勤,他说出了一串“了”:“这一段时间,党员干部的威信高了,群众的凝聚力强了,家家户户的卫生习惯也好了,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没有了,锻炼身体的人越来越多了。”
  身处险区,一“尘”不染,凭着干部群众的合力,王村赢得了预防非典战役的阶段性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