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非典引发需求变化 开拓市场当务之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24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专访

  非典流行成为影响今年经济增长的因素,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又该如何应对?请听商务部贸易市场局局长黄海谈非典对消费的影响——
非典引发需求变化 开拓市场当务之急
本报记者 龚雯
  记者:近来发生的非典疫情对我国商品市场供应和消费需求产生了明显影响: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明显减缓,大中型百货店销售下降,不少餐馆饭店关门停业;另一方面虽然眼下全国大多数地区市场商品供应充足,价格趋稳,但前段时间有些商品一时断档脱销、少数不法商贩哄抬物价也使人们产生了消费心理恐慌。您认为在非典冲击下,由买方市场而形成的供求关系是否会因此发生一些变化?国内消费需求规模、结构会呈现怎样的一个走向?
  黄海:我认为当前的供求状况不会有什么变化。前些日子一度出现的市场波动,只是把分散购买变成了集中购买,需求的总体“盘子”没有大的变化。实际上除口罩、消毒液、体温计等商品因需求大大增加、生产能力相对不足而暂时供不应求外,米、面、油、盐、糖等商品库存充足,只是小包装一时没有跟上。口罩、消毒液等非典防护用品零售金额并不高,需求增量也有限,对供给的拉动作用微弱。从消费结构来看,住房、汽车、电信等新兴热点不仅没受非典影响,反而继续升温,健身、网络消费渐趋火爆,由此也将带来相关消费品需求的增加。
  记者: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年初确定的2003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目标为9%,从目前情况看,达到这个目标是否比较困难?非典引发的消费走势会给今年国民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黄海:我国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现占全国市场约60%以上,特别是广州、上海、北京的零售额占全国1/5强,非典造成的特大城市商品销售额增速放缓,对今年全国零售总额的增长必然有不利影响。其次,尽管我国连锁超市发展速度很快,但因起步较晚,销售总额只有百货店的一半,大中型百货店的销量普遍下降,抵消了超市、便利店的销售增长。近几年来,餐饮业营业收入一直保持约16%的年增长率,是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快增最活跃的力量,非典对其造成的严重损失必将对零售总额的增长产生消极影响。初步预测,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6%,增幅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6月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如果疫情今后持续时间较长,对国内市场的不利影响会加剧显现。特别是我国流通企业普遍自有资金比重很低,银行负债又以短期债务为主,非常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
  根据近期各地市场情况,如果非典疫情保持基本稳定,5、6月份国内市场的低迷状态将继续维持,不会有大的转机,下半年将开始逐步恢复。随着中央一系列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会渐渐复元。我认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趋势不会改变,从全年看,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会与去年大体相当。
  记者:非典期间的市场状况显示人们在不同外部环境下会不断调整消费需求,中央近日提出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就包括“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对此,您觉得当务之急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之策?
  黄海:当前最要紧的是进一步做好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工作,努力消除非典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地商品流通业应把握居民消费发展变化及市场运行的新趋势新特点,一方面稳定市场,稳定消费者信心,保证生活必需品和防疫消毒用品的供应,一方面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继续扩大汽车、自行车、通讯信息产品、家用电脑、体育健身用品、保健品、科普文化娱乐商品和服务的销售,适时推出流行时尚商品,保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持续增长。要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社区保安、保洁保绿、速递业务、房屋中介等新兴行业,满足防治非典形势下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需求。此外要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扩大个人消费信贷的范围、领域和规模,积极发展租赁消费等多形式的信用消费,提高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非常时期扩大内需,还应进一步营造卫生、安全的消费环境,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让人们放心购物;继续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便利、优质服务,继续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在抗击非典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业态,积极鼓励电子商务、网上购物、预约服务等新型消费方式,全面推进代理经营、特许经营;同时,有必要根据疫情给商业造成的损失情况,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商业服务企业渡过难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