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巴黎世乒赛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26
第8版(体育)
专栏:

巴黎世乒赛的启示
本报记者 汪大昭
  第四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一阵改革的呼声和尝试中,经过7天数千场比赛的检验,为竞赛组织、技术发展、格局划分,提供了直观的依据。中国仍然是这项运动的强者。
  中国位置的加强
  国际乒坛普遍认为,一是打不过中国人,二是没有中国人不行。因此,巴黎世乒赛才能不惧非典疫情如期举行,而且为中国队参赛提供便利。就连赛程的安排也考虑到中国拥有乒乓球运动最多的爱好者和支持者,决赛全部放在亚洲东部时间夜晚进行。假如只为照顾欧洲地区,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球迷恐怕很难熬到清晨收看电视转播。
  中国不仅乒乓球竞技水平高,而且乒乓球运动的广泛开展更在国际乒坛获得好评。上海产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台是本届世乒赛的比赛器材,而明年的雅典奥运会乒乓球赛将全部使用红双喜牌成套器材,这也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
  在中国选手参加的比赛当中,队友间的交锋场次是所有参赛队中最多的,表明达到了很高的晋级率。中外选手相遇的124场比赛,中国选手获胜115场,胜率约为93%。在男女双打项目上,中国参赛的6对选手保持了对外作战的全胜战绩,混双囊括了前四名,这也是任何国家乒乓球运动史上未曾有过的辉煌。通过实行新规则的巴黎之战,中国乒乓球在世界乒坛的位置更加受到重视。
  同期举行的国际乒联代表大会虽然没有做出重大决议,但是,中国乒协的意见和建议值得考虑。11分制利弊互见,譬如女单李楠与德国的沃西克战至决胜局,最终以17∶19输给对手。太多的分数处在赛点上,看得人心惊肉跳,过重的精神压力恐怕不在新赛制的创意之内。逐步改进和完善比赛规则,中国有责任为此出谋划策。
  欧亚对抗的加剧
  中国队在巴黎世乒赛上夺得4座奖杯,惟独败在了最能标志世界乒乓球技术潮流和水平的男子单打上。中国选手打入单项四强的人数或对数,以男子单打为最少。相反,欧洲选手的实力最充分地体现在男单比赛中,四强之争形成欧亚各半,最终占了上风的还是欧洲人。
  还在比赛刚到半程的时候,国际乒联技术委员会主席姚振绪就有预感,大牌球星未必是本届比赛的亮点,需要小心的是谁都没有特别注意,甚至叫不出名字的黑马突起。赛后,姚振绪认为,欧洲选手在男单项目中的威胁使中国乒乓球队始终存在着压力,这也是好事,没有什么比这更能促进中国队努力进取的了。当中国队提出“二次创业”以为自勉的时候,外界并没有什么人感到是一种特别的境界。如今,男单的失利使外行人也能体会到中国乒乓球绝不可以高枕无忧。
  欧洲乒坛向来具有一人冒尖便能独闯天下的特点,乒乓球运动并不普及且整体上只是二流水平的法国、比利时等,先后产生过盖亭、塞弗等世界冠军。打入本届世乒赛男单半决赛的孔令辉在技术实力上已经略逊一筹,单凭经验对付打法凶悍的欧洲人,自身缺乏杀伤力,就难以制服对手。记者在现场观战时,深感处于被动中的孔令辉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反手技术上,中国队一直以快拨和弹打为主,一度曾经在王涛等球员身上很见效,后来又发展了直板横打的反手弧圈球技术,但攻击力度不足,被迫侧身打终归是一条胳膊或一条半胳膊与对方两条胳膊较量。不断创新固然重要,但现有技术的弱点未必都需要等待新技术诞生才有所弥补,中国队还需再磨练。
  削球打法的新生
  在弧圈球盛行的时代,削球打法的防守型球员能够闯进世乒赛单打决赛,几乎是一个奇迹。虽然中国队也在混双项目上派出一对削球手,可是,蔡振华承认他们的削球功夫不及韩国的朱世赫和奥地利的陈卫星。已经不太年轻的陈卫星当初与丁松同在中国队打球,只为主力队员适应削球打法而做陪练,大赛时有个丁松,很难再出一名打守球的。当王皓输给陈卫星后,蔡振华就认为中国队近几年对削球和直板快攻型球员的培养不足,并预感马琳对朱世赫的比赛也很难打。现在打守球的球员,防守能力被高质量的进攻练出来了,反过来制约了打法相对常规化的进攻型球员。两名主将被削球手淘汰,中国队以往从来没有过,教训可谓深刻。
  乒乓球技术在打法上究竟有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曾经有质量比打法更能决定胜负的说法,可是,也不宜绝对化,像张燮林、葛新爱式的直板削球对付今天的弧圈球,大概不成。究其原因,不在防守,而在反击。朱世赫和陈卫星的进攻能力都很强,又有突然性,先后战胜了中国香港队李静、中国台北队庄智渊和中国队马琳,不是靠反击得分,而是逼得对手越怕被突袭,拉球越保守。削球打法的新生绝对不会使世界乒坛主流回复到攻与削的对抗中,但是不善对付削球注定还要吃亏。
  竞技运动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发展总是百花齐放为好。中国乒乓球在技术风格上应当坚持自己的特色,也应当对别人的成功打法兼收并蓄。
  雅典奥运会再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