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三十年做好一件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11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三十年做好一件事
李振声
  我是1951年分到中国科学院的。那时的中科院提倡大科学家给年轻人讲课。在这些报告中,有三场令我受益终生。
  数学家华罗庚做报告,有四句话我记忆犹新:一是天才在于勤奋;二是别人刚起床时我已经学习了四个小时;三是我研究数学是从小学数学课本一、二、三册起步的;四是要学会将一本厚书读薄。
  “别人刚起床时,我已经学习了四个小时”,这就是勤奋的最好注解。而将一本厚书读薄,意味着要用心读,真正读通,读懂其中的精髓。任何一本厚书真正的精华就那么多。
  “我跟居里夫人做研究,第一个课题花了四年半,第二个课题比第一个课题难度大得多,但只用了一年半,这是因为第一个课题帮助我完成了基本的训练,锻炼了我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钱三强先生的话。其实今天我们的研究生学习就相当于在做第一个课题,基础打好了,才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
  郭沫若院长还专门请哲学家艾思奇为我们讲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50年过去了,我还保存着当年竖排的讲义。那薄薄的几本讲义确立了我基本的科学观、价值观。
  三场报告,对我的学术生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1956年,我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大西北,正赶上小麦因为条锈病毒大量减产,国家急需培育出新的抗病毒新品种小麦。
  当时世界上有多位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类型的杂交试验。我在中科院学习时知道牧草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性,于是想到选择小麦和牧草远缘杂交育种的可能性。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我从小麦的进化史中寻找依据,结果发现人工栽培的小麦正是通过与田间杂草的杂交不断进化而来的,这也坚定了我进行远缘杂交的信心。这一做就是30年。
  1979年,经过努力我们终于培育成功“小偃6号”,这个品种在抗寒、抗旱、抗病虫害方面都超过了一般品种,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因为这样的贡献,1985年,我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后来又获得了陈嘉庚奖、何梁何利奖。
  有人说,你30年就干了一件事呀。我说,你看我干了一件事,就得了那么多科技奖,30年干一件事有什么不好呢?
  其实创新,或者说科学研究都是有共性的,那就是要首先了解历史、再结合实际,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确立一个前瞻性课题,不懈的努力,再加上改革开放的好机遇,一定会成功。
  (根据李振声院士在“创新案例系列讲座”上的发言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