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工人专家——记全国劳动模范李宴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26
第16版(企业经纬)
专栏:建设者风采

工人专家
——记全国劳动模范李宴家
张丽君 梁毅
  李宴家说自己只是鞍钢集团的一名普通的工人,但许多鞍钢职工却喜欢称这位老劳模为“工人专家”。
  李宴家在鞍钢化工总厂的27年,始终在工人岗位上工作。不过,他这个工人可不简单。他是能给设备“看病”的“高级医师”。李宴家从入厂起,就发奋刻苦钻研技术,练就了一手“手到病除”的硬功夫。钳、焊、电等十八般技艺他都拿得起。哪个设备有几颗螺钉,哪个部位维修需要多长时间,他都了如指掌。设备出了故障,只要他听一听,摸一摸,便知道毛病出在哪里。他又是一个技术革新家。他先后研制成功了技术革新成果54项,其中两项获国家实用技术专利,为企业创效益2800多万元。
  在鞍钢,许多工人都知道李宴家摔跤摔出“国家专利”的故事。当时李宴家在焦筛班当班长。焦筛车间有12条皮带,钢制增面辊是皮带机上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钢辊长时间在潮湿的焦粉包裹状态下运转,极易腐蚀与磨损。每条运转皮带一年需要更换2至3个钢辊。一个钢辊平均价格为3500元,一年用于更换钢辊的费用达10万元。李宴家决定对钢辊进行改造。
  下班了,李宴家骑着自行车往家走,可他心里还在琢磨着改造钢辊的事。那天路滑,李宴家连车带人摔倒了。他脸上破了皮,可戴手套的手却好好的。这启发了他,如果把钢辊用旧皮带裹起来,皮带和皮带接触,不就可以减少磨损吗?他将皮带切成圆环形,直接套在辊轴上,发现效果很好。不过,要把皮带割成圆环形并不容易。20毫米的皮带,几个人干一天,才能割下两三个圆环。这时李宴家又想,能不能做一种模具,用冲压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性急的李宴家说干就干。没有绘图工具,他就到旧物市场买了丝锥、板牙、千分尺、小钻头。为了尽快把这种模具搞出来,他经常在灯下干到深夜,最后终于完成了模具的设计与绘制,又进一步将模具改造成半自动液压式模具,每天可冲制标准橡胶圆环40多片。这项技术在1998年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5年来,他同全班工人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57个增面辊,为企业节约资金48万元。
  对李宴家,厂里有一个统计:这些年,他年年有项目,年年有成果。他的每一项成果都给企业带来一笔可观的经济效益,少则几千元,多则数百万。和李宴家工作在一起的工人们还有一个统计:20多年来,他从未完整地休过一个休息日。企业的年休假,他也一次没休过。他先后把多年积攒的1350个“代休票”献给厂里,相当于9000多个工时,折合工资超过5万元。(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