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理解奉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27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弘扬奉献精神大家谈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理解奉献
赵时亮(天津)
  举国上下抗非典,站在一线的是医护人员。“白衣天使”、“白衣战士”、“白衣英雄”的称呼,浓缩了人们的敬意。社会需要他们的奉献精神,人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已成共识。
  然而,对于什么是奉献?奉献是一个在物质层面上可以量化的概念,还是一个精神层面的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评价奉献?很多人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
  有人说,从物质层面看,奉献者得到的回报应该低于其创造的价值。借用经济学的说法,奉献是“收益低于成本”、是“亏损”。按照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自私的,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理性的人是不会自愿地去从事那种亏损行为的。以此出发,日常生活中,有人把那些无私奉献的人称作“傻子”,言下之意是只有那种缺乏计算能力的人才会去奉献。
  然而,普遍存在的奉献行为却让经济学对人的“理性”假设遇到难题,于是就有了经济学说的推陈出新,假定人的行为具有多种效用,而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认为奉献者虽然在经济上是亏损的,却得到了心理满足等其他补偿。从经济学角度看,一切都是等价交换,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存在真正的“无私”奉献——人们去做某些特定的事情,只是为了得到经济上、心理上或者其他方面的收益。以我们局外人的衡量标准,奉献者
  是收益低于成本,而在他们本人看来,收益与成本依然是相当的,甚至“收益超过成本”。
  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分析,得到一部分人的赞同。然而,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使我们对这种认同产生了怀疑。这种假设与现实中奉献者的行为并不相符。
  就以最近这段时期的医护人员为例,作为专业人员,他们难道就不知道SARS病毒的危险吗?他们在战友纷纷倒下的时候,冒着危险走向隔离区、走进病房,难道他们就不知道生命和健康的宝贵吗?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只有一次,又有什么“效用”或“收益”能够超过生命和健康的“成本”呢?“经济人”假设在这个时候显得如此苍白、如此缺乏说服力!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当一个人认识到,自我是社会这个大机体的一个细胞,自我的存在必须依赖于社会的存在时,我认为他完全有可能把社会利益置于自我利益之上。也正是这样一种认识,才会升华为奉献的精神,衍生出奉献的行为。
  综上所述,我不同意把奉献看作是物质层面进行计算的结果。奉献是一种自觉的、不计回报的、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个体利益的行为。奉献者之所以会奉献,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某种与众不同的偏好,而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清楚地理解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