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留住泉水,让历史延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5-30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留住泉水,让历史延续
董岩
  泉水是济南的象征,自金代以来,世人常以七十二名泉形容济南泉水之多。难以置信的是,素以泉水闻名天下的“泉城”,竟是一个资源型的严重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近年来,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以及城市用水量的大幅提升,导致四大泉群长时间停涌、水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曾经“鼎立波心,声若雷吼,势若云沸,冬夏如一”的趵突泉,如今断流已成常事,最近的一次竟长达924天,令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抱憾而归。
  还清晰地记着2001年的“五一”,那天我在趵突泉做现场报道。人群中一对风尘仆仆的老姐妹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们一个来自北京,一个来自内蒙古,为了圆儿时的梦,千里迢迢相会在春日的趵突泉边。不曾想,泉水早已停喷多日,在五月明媚的春光里,不再有“倒卷三山雪浪来”的胜景,她们看到的只是平静的一潭池水。相聚的欢颜里有遮不住的深深遗憾,姐妹俩摇着头对我说,什么也没看到,真不甘心。这句话像鞭子一样抽着我的心,抽着济南人的心。是啊,曾经的泉水,曾经的风光,曾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哪里去了?抚摩一个个真实细节,沉淀在历史中的泉水与泉城在向我们描画着当年的美丽与荣光。
  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中,泉水有幸先于济南被载入史册,公元前696年的一天,趵突泉涛声如雷,白浪翻滚,齐桓公和鲁襄公在此聚会,象征着君权的泉水成为这一历史事件非同寻常的背景;《诗经》中的长诗《大东》也见证了济南泉水的清洌和丰沛,自此泉水成为诗书歌咏的好题材,经久不衰。
  在这里,先祖舜最早与泉水结缘,留下了无数传说,相传趵突泉就是由娥皇、女英痛哭舜的滚滚泪珠而成,舜泉、舜井和趵突泉皆因其而来。乾隆下江南也曾在此停留,驻跸珍珠泉,惜泉爱泉,御笔亲书,民间流传他还夜宿大明湖,就有了蛇不出、蛙不鸣的种种传说。
  在这里文人墨客赏泉听泉咏泉,留下了无数华美辞章。诗圣杜甫与书法家李邕在历下亭饮酒赋诗,得“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诗仙李白乘舟而来,领取道士的资格证书,这里是他向往的仙境。在这里,欧阳修观舜泉,曾巩诵《金线泉》,苏辙吟《试茶泉》,苏轼唱出“济南春好雪初晴”。生长在柳絮泉边的李清照连诗集也以泉水为名,叫《漱玉集》。元好问45岁重游此地,大发感慨:“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作济南人”,连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称此乃人间胜地。
  究竟济南是怎样的一般风致,引得如此美誉?借用《老残游记》里的话就是:“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江南风景觉的更有趣。”这“家家泉水”的描写,并非夸张。泉水流经大街小巷,千家万户,或穿墙入院,或临窗照人,或在厨房之内,或在屋中床下……真是“郭边万户皆临水”。
  闲时扁舟一叶,凌波泛绿,不出城垣,命酒邀月,这是旧时济南人的寻常日子。芙蓉街、五龙潭、百花洲、濯缨湖、王府池子,泉水点点滴滴渗透在济南的每一处民居、每一条小巷里,济南人离不开泉水:吃的是在泉水中长大的晶莹剔透的鱼、鲜嫩的莲藕,走的是踩出泉的青石板路、曲径桥,喝的是泉水沏就的香茶,甘甜清醇,别有滋味。人们泉边取水,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泉水之恩,受用不尽。
  历史的魅力需要用心体会,自然的馈赠需要精心呵护。遍布济南的大小563处泉水记载着这个城市的沧桑变化。但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却使泉水时时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史书记载泉水在宋明两代都曾断流干涸,去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泉城地下水位曾以日均下降7厘米的幅度,一周回落近半米,众泉干涸,这让济南人明白,保护泉水,单靠自然降水补给还远远不够。如何留住泉水,让历史延续?济南人费尽心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先是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关闭地下井,建引黄水库,为了保泉,人们放弃了多年来的饮水习惯,改喝黄河水,尽管滋味变了,但人们心甘,现在济南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使用比例已调整为7∶3;同时强化对水资源的联合调度与优化配置,开源节流与保护并重,在济南,水不再是随取随用的免费午餐,不论生产、种地还是日常生活,都要依法取水,计划用水,从手指间白白流掉的泉水越来越少。此外,还有许多执著热心的爱泉人不辞辛苦,穿过大街小巷,遍寻泉踪,为留住泉水尽上一份力。
  泉水是济南的血脉与灵魂。每一个爱泉的济南人都深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若干年后的济南,依然南山如黛,鹊华对翠,明湖浮碧,群泉复涌,七十二泉春涨暖,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