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与中国同行——访老专家爱泼斯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02
第7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与中国同行
  ——访老专家爱泼斯坦
  本报记者 罗春华
  爱泼斯坦,在中国是个十分响亮的名字。这位88岁高龄的耄耋老人具有传奇色彩。他出生在波兰华沙,两岁随父母来到中国。迄今为止,他的绝大部分年华是在中国度过的。1957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外国人加入了中国籍。从此,他就一直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命运。今年春天,他在华工作已整整70年了。暮春的一天,记者叩响了他家的房门,在书香四溢的客厅里,和他有了一次愉快的交谈。
  老人说,我是在天津长大的。中国是我的家,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锻造我的思想的地方。不过,令老人感到些许遗憾的是,当时在天津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他就读的学校不教授中文,因此,他的中文是在街头上学的。因为没受过中文教育,到现在他的中文说得也不太好。
  中文“不太好”并没有妨碍爱泼斯坦老人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进步事业做出奉献。
  作为国际著名的记者、作家,几十年来,爱泼斯坦致力于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撰写了大量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新闻报道和专著,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了许多工作。
  作为一位跨世纪的老人,爱泼斯坦的身份和地位,使他以“第三者”的身份融入了中国的历史,同时,也以“第三种眼光”审视和评价着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发展。爱泼斯坦说,我是1930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1944年我去了延安。出于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拥护,新中国成立后我加入了中国籍,20世纪60年代初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是父母唯一的孩子,我没有回到父母的身边,因为中国这里有进步的思想和进步的事业。
  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见证人,爱泼斯坦始终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充满信心。他认为,当代中国历史是一部革命的历史。
  以他在中国70年的工作经历来看,革命的道路上尽管充满了困难和挫折,这条路却引导着中国走向了成功,走向了更大的进步。现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繁荣与进步的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来。对此,他认为,过去外国人来中国考虑的是政治兴趣,现在更多的则是对市场感兴趣,到中国来寻找经济机会。
  爱泼斯坦老人的身体不太好,现在只能以轮椅代步。在采访之前,记者就被告知,因为患了癌症,他在一年前动过一次大手术,现在身体很虚弱。尽管如此,他却是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每天仍要工作三四个小时,包括阅读《中国日报》、西方的报纸以及听广播、看电视、写回忆录等。
  他诙谐地说:“虽然我现在无法行走,但我的感觉很好。”
  70年,对一个人来说是一段漫长的经历。回顾自己的一生,评价自己的选择,爱泼斯坦老人说了这样一番话:“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你不能选择你成长的历史,但可以选择你的立场。”他选择了做中国人,选择了与中国同行,而且,不论身处何时,都无怨无悔:中国就是他的家,他就是一个中国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