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亦庄亦谐见精神——观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01
第6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亦庄亦谐见精神
——观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
陈旭光
说实话,对于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是带着“戏看”的“期待视野”断断续续地观看的。但渐渐地,就有些欲罢不能的状态了。及至到后来几集,颇有让我不断拍案惊奇之处。正是峰回路转,高潮迭起,扣人心弦而悲喜交集,“于无声处听惊雷”了。
  这部电视连续剧有几处情节发展颇出我之意料,然而,细细一咀嚼,又不能不承认——实在又在情理之中:一是喜来乐之妻胡氏,平日里醋劲十足,老是欺负喜来乐,但关键时刻,却深明大义,挺身而出,愿代夫去死。其中闪现的巾帼须眉之英气,令人有回肠荡气之感。退一步想想,喜来乐早先时候的受气也就很值了。二是一向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喜来乐,最后竟然面临着不得不亲手药死自己的好朋友鲁正明的艰难选择。而药死他竟然是作为维新志士的鲁正明自己的愿望,竟然是为了救更多的维新志士。作为医生的良心与国家政治良心或民族良心发生了过于残酷的矛盾冲突。三是与王天和狼狈为奸,或者说为王天和为虎作伥的卢忠,竟然“士为知己者死”,忍辱负重为病入膏肓的王天和低声下气地请求喜来乐为之看病。其四,喜来乐最后又与处处与他唱“对手戏”的王天和碰在一块,这从某种角度讲,虽未能脱俗于大团圆之善有善报的大结局,但还是颇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为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喜来乐最后仍以治病救人的医道天职为王太医开方,但病入膏肓的王天和在得知救自己命的汤药是喜郎中开的时,竟然发誓死也不吃他的药——主要原因不在于因为自己累累施恶于他,没有脸面,而是不甘心在生命的最后一着还是不敌老对手喜来乐的较劲和负气——就此一命呜呼。这倒也颇有悲壮的味道。
  如果把上述我在观剧过程中的几个意料之外在学理层次上再升华一下,其实很直观很真实地反映出《神医喜来乐》的成功之处:其一,作品巧妙地把轻松的叙述风格与社会历史缝合起来,把一个乡下土郎中的命运沉浮与中西文化的对比与思考,与近代中国维新还是守旧的国运盛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大结局的最后一集,让观众在悲喜交集和感慨万千中感受到那种欲说还休的浓烈的历史沧桑感,田魁的继续当部长,孟老板的继续发财,这些颇有意味的点睛之笔,令人想起老舍的名剧《茶馆》。我甚至觉得,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还颇得几分《茶馆》的神韵呢。
  其次是主题意蕴上的复杂性。诚如编剧周振天自述的那样,《神医喜来乐》写了民间中医瞧病的奇招怪法,又想借用中医、中药这个载体,来写清末民初社会底层百姓在皇权、强势重压下,猥琐与倔强相混,蛮愚与狡黠交织,于苦难中寻欢乐的生存状态,进而想引发读者对近代中国人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性格的思考。这样的主题追求指向,恐怕是前述几部戏说历史的电视连续剧所不曾自觉追求的。
  其三,人物形象刻画上的深度性和复杂性。先看喜来乐这个“天字第一号”的主角。这是一个既有大智慧,又特会耍小聪明的“神医”,更是一个凡夫俗子,他有七情六欲,老来花心却惧内。可以说,李保田那张过于皱纹迭起的脸上闪现出来的那种平民智慧和纯属小人物式的“愁眉苦脸”是特中国化的,也正是我们这个大众文化时代最具有人格深度和中华民族文化蕴含的魅力之所在。主要人物如此,就是那些次要人物,也塑造得各有“闪亮的风采”。毫无疑问,比之那些在近几年的电视荧屏上过多的表情单一而空洞、装腔作势的皇上、太后或格格,电视剧中的其他人物,无论是赛西施,还是卢忠或田魁,都并不过于脸谱化和扁平化。
  其四,人物塑造上角度的新异性。一般而言,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塑造形象主要依靠戏剧性冲突、动作和语言等等,当然不太容易挖掘和展现人物的心理深度。而心理深度——有时候则是很难表现也很少表现的颇为另类的心理——恰恰是一个成功复杂具有心理深度的人物形象所应有的。就这部电视连续剧而言,剧中对王天和这个形象的塑造尤为深刻和成功。在这一点上编剧是有着自觉意识的,他曾自述,在写喜来乐的同时,我还写了与他较劲较了一辈子的宫中太医王天和这个人物。同行是冤家这句老话,发生在手艺人中间无非是争饭碗,但是发生在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身上,就不只是饭碗的问题了,在这时,衬托着知识的光辉,你就会格外强烈地感受到人性中另一面的表现。
  总之,《神医喜来乐》是一部亦庄亦谐,有着通俗喜剧的风格外观而又发人深省、令人唏嘘感慨的历史作品。它既有很强的观赏性,但这种老少皆宜的观赏性之获得,却并没有以牺牲历史、社会思考和审美品位为代价。这正是此剧之最为成功之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