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最近,国内一大批企业纷纷宣布进军干扰素市场,市场呈现供大于求之势——别让商机变危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03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时评

  最近,国内一大批企业纷纷宣布进军干扰素市场,市场呈现供大于求之势——
别让商机变危机
李建兴
  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平时人们不熟悉的一些词语一下子融入了日常生活,如胸腺肽、干扰素、球蛋白等。许多企业意识到,非典疫情在带来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商机。
  最近,国内一大批企业纷纷宣布进军干扰素市场。健特生物、海王生物、中新药业、大连国际、西南药业等上市公司陆续公告,投资或者研发或者生产干扰素产品。丽珠集团、长春高新、双鹤药业、复星实业、北生药业也生产干扰素。
  非上市公司也紧忙活。4月以来,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瑞德合通制药公司一直在加紧生产干扰素。4月24日,由北京远策公司研发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用于一线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防治非典“绿色通道”后批准的第一个可在高危人群中进行临床试验的药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数十家企业在干扰素市场打拼。
  干扰素是目前抑制病毒繁殖的最有效药物之一。它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干扰素刺激机体淋巴细胞分泌产生多种广谱抗病毒蛋白质,从而阻断病毒的繁殖。我国生产干扰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一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α—1b干扰素,被卫生部授予“国家一类新药”。但是,干扰素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并不是特别大。到2002年底,我国干扰素市场份额每年大约在10亿元左右。今年,非典疫情突然出现,干扰素的市场需求大大增加,但并非无限加大。因为干扰素毕竟是药品,不是人人都可以服用的。况且在非典疫情出现之前,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已经使干扰素市场明显供大于求,导致了产品竞相压价。2002年底时,国内不少干扰素企业走向濒临崩溃的边缘。加上今年杀入这一市场的企业大幅度增加,干扰素生产能力明显过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危机和商机都是可以转化的,如若判断或利用不当,商机可能错失,也可能变成危机。
  业内人士估计,正常情况下,几个大企业一个季度的干扰素生产量就够我国市场全年的需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应正确分析市场供求形势,不要再盲目上马一般性的、低水平的、同类同剂型的干扰素产品了。特别是上市公司,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不容易,每一分钱都凝聚着投资者的期望和血汗,更要精心使用,否则将因项目资金使用不当而拖累全年业绩,果真如此,怎么向投资者交待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