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以毒攻毒”与血清疗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03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大观

“以毒攻毒”与血清疗法
  1891年12月10日,在柏林大学附属诊疗所的儿科病房,医生给一位绝望了的白喉病患儿注射了一种血清,这种血清里含有白喉抗毒素。第二天,患儿的病情明显好转。四天后,孩子的父母在病床边为正在恢复的女儿庆祝圣诞。这是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类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方法——血清疗法诞生了。人类在其艰苦的防治传染病的斗争中开创了新纪元。取得这一历史成就的是德国医生埃米尔·贝林。
  贝林出生于西普鲁士,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贝林有十个兄弟姐妹,家境很穷。在一位赞助人的帮助下,贝林走上学医的道路。当时,科赫开创了细菌学,许多病原微生物被不断发现。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消灭这些病菌的新方法,贝林就是其中最年轻的学者,他主要用碘化物进行试验。经过一系列实验后,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结果。当豚鼠“感染上”白喉后,他就把碘化物注入这种动物,白喉杆菌被及时地消灭了,但大多数豚鼠也死了。所幸的是,极少数素质坚韧的豚鼠不仅没因白喉而死,也没因碘化物而死。在贝林的多次实验中,大批豚鼠已经死亡。为了继续试验,贝林不得不把那些在实验中幸免于死的豚鼠又用于实验,它们再次被注入新鲜的、活的白喉杆菌。贝林等待着这些豚鼠出现感染,然而奇怪的是,这种接种过白喉杆菌并幸存下来的豚鼠竟没有重新被白喉杆菌所感染。
  这还不是真正的新发现。因为很久以来人们就发现:感染过某些传染病而又幸存下来的人,能对再次感染产生一段时间的免疫力,有时甚至是永久性的免疫。先前发明的天花接种法就是基于这种认识。这种认识在中国古代称为“以毒攻毒”,并更多地用在治疗疾病方面。明代陶宗仪的《辍耕录》说:“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
  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次提到,以药物的毒性治疗毒病。这种“以毒攻毒”思想也影响到了德国医生贝林。他当时有一位名为北里的日本同事,他们都是科赫的学生,又都在同一卫生研究所工作。北里熟悉东方中医的一些理论,并告知贝林中医的“以毒攻毒”思想,使他们都受到了启发,即是否可以利用白喉杆菌来防治白喉?
  首先,贝林和北里认为前面偶然发现的结果还必须在实验中再次证实。他们从已愈的豚鼠中抽出一点血,将其血清与新鲜白喉杆菌混合,注入一只健康的、未经处理过的豚鼠体内,结果是:该豚鼠保持着健康状态。说明注入的具有免疫力的动物血清使白喉杆菌不能进一步繁殖、蔓延。不仅如此,他们还进行了对照实验,给健康豚鼠注入一份不加免疫血清的白喉杆菌培养液,这些豚鼠后来出现白喉的典型症状而死去。显然,在相同条件下,是否注入免疫血清是豚鼠是否患病的决定因素。于是,贝林和北里掌握了预防白喉的基本方法。
  为了使这种方法得以推广和适用,他们注意到具有丰富血清的羊。于是,两人开始给羊免疫,使羊的血清中产生白喉抗毒素,并马上抽取血液,同时试验其中是否有对抗白喉杆菌的物质。他们成功了。只要他们从羊血中获得的抗毒素注入健康豚鼠,豚鼠即可不再受白喉感染。更进一步,他们将这种白喉抗毒素注入已经严重感染白喉的豚鼠身上,发现这些豚鼠会很快好转,并最终痊愈。这是传染病治疗上的重大进步。他们马上用这种方法抢救前面提到的重症白喉患儿,再获成功。贝林和北里终于找到了预防和治疗白喉的重要方法。贝林因此于1901年获得首届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以毒攻毒”思想由来已久,但将这种思想转化为一种科学发现却是贝林和北里的重要贡献。人类很久以来就积累了防治疾病的各种经验,这些经验都会对我们今后科学防治疾病提供借鉴。(作者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