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北京每天都要产生上万吨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是如何被“消化”的,市民能够做些什么,请与我们一起——探访北京生活垃圾处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05
第14版(读者来信)
专栏:观察与思考

北京每天都要产生上万吨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是如何被“消化”的,市民能够做些什么,请与我们一起——
探访北京生活垃圾处理
本报记者 马国英
  从社区到垃圾填埋场,跟着垃圾走一趟
  5月28日中午,家住北京西城区中国科技馆小区10号楼的谭女士拎着两袋垃圾下楼,一袋是剩饭剩菜,一袋是这两天存下的废报纸、塑料瓶。她分别把它们投到门口的灰色和蓝色垃圾桶内。这个小区有5幢6层居民楼,每幢楼单元门口都整齐摆着一组3个240升的垃圾桶,分别装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小区门口还摆着一个稍小些的暗红色桶,用来装废电池。这些垃圾桶都有盖子和脚轮,里面衬着天蓝色的大塑料袋。打开几个垃圾桶,里面剩饭剩菜、硬纸板、塑料盒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混在一起,并未分类。一些垃圾桶旁边甚至桶盖上还堆着垃圾。居委会的曹大妈说,那是有的人怕揭垃圾桶盖弄脏手,随手把垃圾丢在那里的。
  下午1时许,负责小区保洁的一辆蓝色桶式密闭清运车开进小区。两个保洁员逐楼逐门把垃圾倒进没有分类隔断的车箱。依次收集完邻近4个小区的垃圾,清运车到附近的密闭式清洁站卸车。
  29日上午,北京市四清集团清运工人李海龙驾驶蓝色东风140集装箱清运车来到密闭式清洁站,将一箱约4吨多的垃圾运往15公里外的大屯垃圾转运站。大屯垃圾转运站占地4公顷,是北京市东城、西城两区生活垃圾的中转地,每天转运量1500吨左右。李海龙的车开到压装车间装卸平台,垃圾被卸到平台下的槽里,经计算机控制被挤压进准备转运的斯太尔卡车集装箱。
  40分钟后,从大屯垃圾转运站驶出的斯太尔卡车来到市区西北35公里处的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见题图)。这里的垃圾已经堆起一座占地26公顷、高10多米的“山”。斯太尔卡车上山卸下的垃圾,由压实机和履带推土机推平压实。每层垃圾堆高2米时,填埋工人用0.2米厚的黄土覆盖掩埋,形成一个垃圾层。填埋场底部铺有压实粘土衬里和膨润土板,垃圾就像是被填满在一个“锅”里。垃圾堆体内敷设有气体和渗沥液收集管线,填埋产生的沼气和渗沥液可以得到收集处理。
  阿苏卫填埋场1994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一期工程占地26公顷,日填埋垃圾1700吨左右。目前,二期工程铺底已经完工,填埋场的填埋面积将增至40公顷。经过一路辗转,北京市东、西两城区的生活垃圾就在这里找到了归宿。
  能做到日产日清,但设施能力需提升,处理方式需多样化
  据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的官员介绍,市容管理部门根据群众举报巡查核实,北京市五环路以内较大的违章垃圾堆有上百个。这些垃圾主要是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据统计,去年全市环卫系统共清运生活垃圾321万吨,比上年增长4%。加上未纳入环卫系统处理的,北京市每天产生的垃圾有上万吨。为了处理这些生活垃圾,北京市正在运行着17座垃圾处理设施,其中包括6座大型卫生填埋场、3座中小型填埋场、1座堆肥厂、3座综合处理厂、4座转运站,分布在城区及卫星城的密闭式清洁站有832座。
  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积极运转,保证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但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垃圾处理设施能力不足。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仅限于城区和卫星城,部分城乡接壤地区、乡镇的生活垃圾未得到妥善处理。专家预计,到2008年,北京市城镇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将超过436万吨,日产生量约12000吨,现有的设施处理能力不足、部分处理设施运行饱和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其次,处理方式单一,资源回收利用率低,垃圾减量幅度小。现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约87%采用卫生填埋的方式处理,占用土地几千亩。
  此外,理顺行政管理职能、加强垃圾处理执法监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城区内乱堆乱放的建筑垃圾点,绝大部分是房地产开发单位或物业管理部门委托非专业清运队伍处理造成的。他们为减少开支,只想着把垃圾推出门。
  一些非专业清运队伍偷工减料,违规操作,乱倒乱卸。对他们的管理制度还存在一些漏洞。而在京郊农村地区,一些乡村缺乏环保意识,为获得短期利益,擅自准许清运公司在其土地上倾倒垃圾。对这种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必须由土地、环境、市政主管部门协作执法进行治理。
  出台产业化政策,推行垃圾分类,你我举手之劳就可以有大作为
  北京市计划到2007年底实现城区、卫星城和80%的中心镇生活垃圾的有序管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率达到30%,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50%。2008年前将焚烧、填埋、综合处理技术的应用比例调整到4∶3∶3。针对这些目标,北京市将在2003年至2007年间再建设一批垃圾处理设施,包括3座垃圾填埋场、5座可以进行垃圾堆肥、电子垃圾处理、废塑料再利用的综合处理厂,3座焚烧厂,形成日处理生活垃圾12500吨的能力。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投产近10年来,国家已经投入3亿元。可以想象,北京市完成上面的工程将投入巨额资金。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的官员还建议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这需要确定投资回报政策,让企业参与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特许经营制度,对从事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企业进行资质认定;还要对以不同工艺技术处理生活垃圾的企业,确定政府补贴或收费指导政策。
  但垃圾处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市民举手之劳就可大有作为。垃圾处理的根本之策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而垃圾分类
  又是最经济的做法。垃圾分类虽逐渐为人所知,但居民真正身体力行却不是件容易事。中国科技馆小区是北京市西城区垃圾分类的示范小区,推行垃圾分类已经有两年。开始时,有关部门多次举办居民座谈会、散发宣传资料,动员居民参与,还给360户居民每家配备两个小型垃圾桶和100个垃圾袋,但现在的情况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看到的,并不尽如人意,小区的垃圾分类实际上是由保洁员在早晨分捡。据介绍,这个小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360公斤左右,保洁员可分捡出可回收垃圾80多公斤,就地用生物处理机分解厨余垃圾90多公斤,垃圾减量50%。由专业人员分捡回收,也许是目前社区生活垃圾处理的可行模式。但如果市民能从源头上分类,岂不是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