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巩固“人才高地”——“党管人才”系列报道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04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政广角

东部,吸引人才的基础好、起点高,但处于参与国际高层次人才争夺的“桥头堡”,如何与国际人才市场接轨,做好人才工作更显重要。上海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巩固“人才高地”
——“党管人才”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吕网大 田泓
  作为沿海大都市,上海吸引人才的地位得天独厚。
  尽管如此,上海却对人才工作没有丝毫放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上海的兴市之策,创造环境、做好服务,正转化为巩固“人才高地”的扎实举措。
  居住证制度:让优秀人才扎根上海
  上海磁悬浮交通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刘武君几天前当选为“上海第十届十大杰出青年”。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列车这些代表上海速度的重大工程,让这位海外学子成为一名“新上海人”。
  1996年3月,浦东国际机场正式立项,刘武君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上海工作。浦东机场建设指挥部放手让人才在关键岗位中发挥作用。刘武君被任命为副总工程师,全权负责机场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建设。2000年12月,世界第一条商用磁悬浮交通线在上海开工。刘武君又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分管整个项目的设计、研究和开发工作。面对上海良好的人才政策,刘武君说:“留学生最看重的是回国有没有发展余地。而回国留学生一定要把自己当主人,融入国内的建设事业。”
  重视人才是上海这些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上海,从各级党政领导到一般干部群众,人们已普遍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上海新一轮发展关键在人才,关键需要用新的用人制度作保障。
  上海组织和人事部门创造性地提出了居住证制度、鼓励人才柔性流动等一系列人才开发引进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截至去年年底,上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35万人,引进各类回国留学人员3.2万人,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2100多家;上海民营经济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从业人员去年已达250多万人,招聘人才数比例达到全市的28.25%,首次超越了三资企业。
  创业园区:给海外才俊用武之地
  一项调查表明,上海是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和创业的首选地。现任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用“非常愉快”4个字来评价回国10年来的工作和生活。1988年吴建中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1月,听说上海即将开工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刚刚完成论文答辩的吴建中感到自己学以致用的机会来了。等不及参加毕业典礼,他匆匆踏上了回沪的飞机。
  回国后,吴建中与同事们共同参与了上图的硬件设计和数据库建设,提出了“以人为本”、“虚拟图书馆”等全新理念。新建成的上海图书馆跻身世界十大图书馆之列。吴建中也相继出版了《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世界图书馆建筑大观》等8部专著。吴建中还被选为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委员。
  吴建中只是上海数万留学回国人员中的一员。近年来为了吸引高层次的海外留学生,上海建立了面向“海归族”的“电子政府”、留学生创业园区、留学生服务中心、留学生沙龙等,通过优化服务留住人心。上海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坚持以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人才,通过引进著名企业,形成了有几十家企业参与的产业链,由此带来了一流的技术队伍,一批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纷纷在此落户。
  优质服务:创造宽松事业环境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上海各级领导部门认真做好各类服务工作,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上海市人事局局长孙路一认为,人才高地建设应该是政府积极推动、企业主动参与的过程。企业、中介、市场做不了的事,政府应该积极去做去服务。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努力构筑“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服务体系,并提供相关配套的服务。
  提起上海有关部门的服务,属于“海归族”的常兆华感受颇深。1998年5月,常兆华携带30万美元从美国回沪,创办了上海微创公司。创业初期,由于一场经济纠纷,公司被法院查封了账号和房产。困难之际,有关部门按市场规律帮公司解除了危机。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几家企业先后为微创注入4000万元资金,重新激发了公司的生产力。几年来,“微创”拥有了药物支架包裹技术等14项发明专利及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专业开发和生产微创介入医学产品的公司。公司资产1.5亿元人民币,去年销售额达1600多万元。
  如今已是公司董事长的常兆华感慨不已:“上海的创新创业环境为我们这些‘海归族’创办公司构筑了良好的外在条件,这里与国外发达国家接轨最靠近,我们回来创业丝毫没有陌生感,能够很快扎根、生长。”(附图片)
上海浦东一角。新华社记者 张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