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捡拾历史的碎片——解读“泰坦尼克”遗物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06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捡拾历史的碎片
  ——解读“泰坦尼克”遗物展
  本报驻英国记者 施晓慧/文并摄影
  “泰坦尼克”遗物展不久前在伦敦科学博物馆开幕。200多件包括“泰坦尼克”号船体残片、船上用具、乘客私人物品等遗物,在沉睡海底90年后,第一次正式与观众见面。展览用背景声音、灯光、图片和电视模拟出“泰坦尼克”当时的场景,与陈列在精致玻璃柜里的实物巧妙结合,把观众带入90年前的那段真实历史。
  一块重约2.5吨的船体钢板吊立在展览会的入口处,那是当年英国造船业的骄傲;一只船上的铜钟,只在客轮撞上冰山的瞬间敲响过;那个驾驶舱内铜制的传声器,该记得躲避冰山时的紧急指令,可惜,巨轮只来得及躲过冰山一角;一箱完好的白瓷餐具,是那次骄傲的“白星之旅”的餐厅备用品,还没来得及使用就连箱沉入海底,人们发现它们时,木箱已被腐蚀得荡然无存,瓷器在沙中整齐无损(见图1);甲板上镂空花纹的长椅铁支架,也许曾承载过船上情人的浪漫;散落的首饰、香水瓶、剃须刀、曲目单,甚至还有银行支票……这些随身物品还原出20世纪初人们的生活场景。
  沉睡在3800多米深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在1985年首先被一支科学考察队发现。打捞工作从1987年开始,到2000年,出水的遗物超过千件。美国人发掘出它的商业价值,据此编出一个美丽凄婉的浪漫故事,让全世界人跟着唏嘘。
  英国人的感情不一样。“泰坦尼克”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一段难舍的历史情结。他们捡拾起这些碎片,在伦敦的科学博物馆里复原了那段历史。
  “泰坦尼克”号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客轮,它的大胆构思、充满想象力的设计和强大的造船能力,都是20世纪初大英帝国的辉煌象征。新技术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汽车、飞机、摩天大楼、电影、电报,整个社会充满着乐观主义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英国人讲“泰坦尼克”号的故事要从1907年6月的一次晚餐开始。当时,大西洋两岸的客运、货运、邮运十分繁忙,制造更快、更大、更豪华的运输船是海运公司追求的目标。白星航运公司的总经理布鲁斯·伊斯梅和贝尔法斯特著名造船公司的董事长詹姆斯·皮里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他们一拍即合:建造两艘超大型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和“奥林匹克”号,绝对有竞争价值!于是他们很快就将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付诸实施,仅“泰坦尼克”号投入的工程师、设计师等专业人员就有3000多人,那巨大的船体用了2000多块钢板和200万颗铆钉。端挂在展览第一部分的布鲁斯与詹姆斯的巨幅照片和详细的文字解说,说明了英国人至今对他们的尊重。
  新建成的“泰坦尼克”雍容、典雅,像一位骄傲的公主,人们预期她的前程“所向披靡”。没有人料到,她会以人类悲剧载入史册,2000多名“幸运”的乘客,只有不到1/3的人生还。而英国人更没有料到的是,她的沉没犹如一个寓言。2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30年内欧洲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大英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没有重温“泰坦尼克”时代的辉煌。整个展览在幽暗的灯光中,弥漫着悲剧色彩,灯光最亮处是一间用那个年代家具复制的一等舱房间(见图2),今天看来也是相当的典雅。但此时面对它,更像面对一位老人向你展示她还是姑娘时心爱的首饰盒,早已物是人非。
  展览颇费笔墨的还有对人文精神的刻意传承。在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是“泰坦尼克”沉没的一刻,一座允许触摸的“冰山”让你感受冰海的温度,人在这样的海水中只能坚持几分钟。墙上有一些数字:一等舱乘客生还199,死亡130;二等舱生还119,死亡166;三等舱生还174,死亡536;船员生还214,死亡685。墙上还有一段段乘客的语录,那是最后生死时刻的记录:阿奇博尔德·巴特,一位真正的军人,他帮助很多人登上救生船,却没有救自己;美国人本杰明,换上最好的衣服“让我们走得像绅士一样”;“为了挤上救生船,有的男人装扮成女人”;62岁的老船长史密斯在白星航线跑了26年,他组织了所有救生船逃生后,回到了船长室,与“泰坦尼克”一起沉入海底;1号发报员菲利浦斯和2号发报员布莱德,按船长命令发出危难信号后,不知疲倦地向该区域内的船只报告“泰坦尼克”号的位置,敲击国际呼救信号,一直到发报室被海水淹没。
  展厅里没有人说话,静得出奇,展览的内容到此结束,解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保护、复原这些碎片,将保留对“泰坦尼克”豪华航行的回忆,它会告诉你,生命是脆弱的,但人类的精神将长存。(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