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时代的激情和历史的图像——毛泽东诗意与革命圣地题材中国画作品述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2-14
第8版(大地·美术世界)
专栏:

时代的激情和历史的图像
——毛泽东诗意与革命圣地题材中国画作品述略
陈湘波
  日前,关山月美术馆举办了“激情岁月——毛泽东诗意·革命圣地作品专题展”。作为该馆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系列学术专题展览之一,这无疑是一个有着现实意义和深厚学术底蕴的课题。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毛泽东诗意和革命圣地题材中国画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画改造和革新的突破口之一,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被中国画家普遍选择的公共题材,更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改造中国画的具体成果。画家将传统中国画中那种脱离尘世的清高改变为结合社会现实的歌颂。
  毛泽东诗词可以说是其文艺思想最现实、最直接的体现,他以他那政治家的气魄,常在吟咏时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怀,他将其革命经历中的诸多事件与革命理想相结合,将自然山川的景致与宏伟事业相联系,所产生的诗篇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般文学意义上的功用。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政治家们不断地挖掘它可能存在的现实意义,而画家则利用它来表现现实中的审美价值。由于传统中国画具有诗、书、画相结合的审美特点,便于中国画家借助毛泽东诗词,以诗画结合的形式来表现和反映社会的政治现实。
  以中国画形式表现毛泽东诗意,根据文献记载最早所见有1950年傅抱石的《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意》,而笔者所见的原作则是1951年关山月的《毛泽东〈长征〉词意》。应该说他们这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还没有政治化,而且在当时也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但其题材上的突破,却为启发后来许多中国画画家的创作思路打下了伏笔。
  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也是最能体现毛泽东英雄品格与浪漫情怀,实践毛泽东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毛泽东诗意作品,是1959年傅抱石与关山月为北京人民大会堂联袂创作的大型纪念碑式山水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这是以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为主题的山水画。画面紧紧把握原词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词意,以淋漓的笔墨概括地表现了白雪皑皑的西北高原、郁郁葱葱的江南大地,以及祖国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壮丽河山;既表现了地理上的东西南北,也涵纳了季节中的春夏秋冬,加上东海喷涌而出的一轮红日,突出了“东方红,太阳升”的主题;画面确实气势磅礴,意境深邃,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其意义可能并不在它那巨大的幅面和一般作品所没有的特殊的创作背景,也不在它所表现出的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的方法,而是通过它启发了后来许多山水画画家的创作思路,找到了一个能够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创作题材。
  以中国画的形式表现革命圣地,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画写生活动中的一些描绘党的领袖出生地和重要的革命活动地的写生作品,如钱松喦作于1954年的《梅园新村》,李可染作于1956年写生期间的《毛主席故居》,革命圣地题材的中国画出现也和全社会对革命历史的宣传与歌颂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与中国革命历史相关的韶山、井冈山、遵义、延安等一些历史上并不著名的地方,因革命事业的成功,或有功于革命事业的发展,其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不仅成了文艺作品表现的对象,同时也成了群众瞻仰的场所。革命圣地题材上特殊地位的建立,正是与这些铭记着革命历史的地方成为“圣地”有密切的关系。5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一批革命历史画也相继问世,1957年举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美术展览”,又将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在这些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就内容本身而言,它们之中有些都与革命圣地有着必然的联系。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革命博物馆曾组织创作革命历史画,也是引发毛泽东诗意和革命圣地题材的中国画发展的一个契机。因为在毛泽东的诗词中经常表述一些具体的革命历史事件,就必然通过以毛泽东诗意和革命圣地为题材的中国画来表现革命的历史,当时画家们选择这些内容和题材又是作品能够获得社会认可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作为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主流艺术,毛泽东诗意和革命圣地题材的中国画创作获得了广泛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仅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特殊性,而且在一部完整的中国美术史上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它所具有的学术意义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都是其他历史时期所不能比拟的。(附图片)
  1、朱砂冲哨口(中国画)(关山月)
2、万山红遍(中国画)(钱松喦)
3、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画)(陶一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