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如此陈列为哪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08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如此陈列为哪般?
  何满子
  早餐桌上照例打开收音机,进早餐听新闻两不误。忽然听到一条天津消息,说末代皇帝溥仪当年在天津当寓公时的宅邸静园,正在计划整修,要建立一所“末代皇帝展览馆”。总之,这位当时退位的宣统皇帝即后来仰仗日寇扶植的康德皇帝的“龙潜”之所,要当作历史文化景观来招徕世人了。
  末代皇帝诚然是个卖点,但他在天津那一段的历史并不光彩,展览的只能是和日酋土肥原贤二等勾结的丑史。上世纪人民共和国宽大为怀,已经将他赦免,似乎不该再将他的丑史曝光了。伪满洲国的历史则已有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宫的展览馆,作为当地的一段耻辱史陈列,天津又何必倾心于经营这样的生意呢?
  有点现代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辛亥革命那年,小皇帝只有六岁,隆裕太后代表清廷下诏退位。当时的国民政府有个优待清室的条例,除了拨巨资包养起来外,规定待清室以友邦君主之礼,溥仪依旧在大内中关着门当他的皇帝。民国六年(1917)七月一日,辫子大帅张勋演了一场复辟闹剧,也只名义上重当全国元首十二天,闹剧谢幕以后,皇帝陛下的称谓不变,宫里照样实行清朝的“正朔”。直到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将军才把溥仪赶出皇宫,北洋政府也宣布永远废除皇帝尊号。这以后溥仪才以特等平民的身份到天津作寓公,当然皇族和簇拥着他的一群遗老孤臣们仍然北面尊崇之,这些人也受到地方当局的妥善保护。
  在天津“龙潜”时期,这伙清皇朝余孽的活动无非是窥测局势,伺机腾飞。果然,1931年日寇在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和日寇勾结的溥仪君臣一伙,潜径长春,在日寇卵翼之下成立了伪满洲国,在祖先“龙飞”之地重新登基,成了康德皇帝。傀儡皇帝直当到二战结束被苏军俘虏,从此才黄粱梦破。此后引渡回国,改造了些年,人民政府采取宽大政策,赦免了他投敌叛国、分裂祖国的弥天大罪,还相当优容地使其安度余年。关于这一切,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有详尽的记叙和悔悟。
  倘若因为溥仪曾是万民之首的一朝皇帝,才要为他的“龙潜”之地搞个纪念场馆,那么洪宪皇帝袁世凯的河南项城故居,不是也该整修一番,搞个纪念馆吗?于天津更有直接关系的,贿买议员登上大总统宝座的曹锟,正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就更有资格修整个故居展览,为本地增光了。
  为溥仪的“龙潜”旧居修整展览以扩大其影响,可能力度并不够大,达不到遐迩皆知的效果。更妙的办法,是炮制出一部《宣统大帝》,扩大其影响就更为到位。倘再拍成电影电视片,更不愁不进入千家万户,感召得妇孺咸仰圣德。这位末代皇帝从宣统到康德,几起几落的情节也异常丰富;不仅皇帝陛下和遗老臣工们周旋于日寇势力之间,有曲折复杂的戏剧冲突,更有逗得观众心荡神驰的宫闱秘事,香艳肉感的床上镜头。比如,皇后婉容在鸦片烟瘾头过足,既撑得慌又深宫寂寞,和侍从武官颠鸾倒凤,大玩妖精打架的游戏;事发后皇帝陛下龙颜大怒,虽未处死,也迫得婉容成了疯妇。诸如此类的情节多多,长春伪满洲国后宫里都有极为形象的材料,非常现成,够作家用的。
  最可惜的是,宣统陛下不很遵守祖宗法制,在北京宫居时就剪掉了辫子,他和臣下们都已脑后秃秃,没了那根有趣的豚尾。君臣的衣饰也已维新,不再有沙锅盖式的红缨帽和象征犬马的马蹄袖了,未免稍煞风景而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