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争做农中强龙 力创绿色名牌——记贺兴和他的山西农之龙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09
第12版(综合)
专栏:

  争做农中强龙 力创绿色名牌
  ——记贺兴和他的山西农之龙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张建强 许晓惠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唐代大诗人李白这句诗,使身临龙门的河津儿女情怀激荡。而“鱼跃龙门”的动人传说,更令河津龙门名闻遐迩。
  走进农之龙公司,正在建设中的花园式工业园区、现代化的生产流程、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都令人耳目一新。短短3年,农之龙公司及其产品便荣获“山西省民营百强企业”、2000年度中国食品展览会最受欢迎产品奖等多项荣誉称号,产品被日本专家称之为“适应21世纪大众需要的对人类健康十分有益的绿色保健食品”。
  龙争虎斗闯市场
  贺兴原是河津张吴乡小张村的一个穷孩子,受了不少苦。1982年,他毅然辞去煤矿的稳定工作,回农村承包了40亩地种棉花、北瓜。
  只要做好红薯的加工、转化、升值工作,就一定能够为调整产业结构闯出一条致富路。于是,贺兴决定把搞焦炭时积累的2000余万元全部投入,创建了一个集科研、开发、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山西农之龙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主要利用运城、河津一带的优质红薯淀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工生产成具有保健功能的粉丝、粉条、粉皮和粉带系列,以适应21世纪大众对绿色食品的需要。
  决心一下,他就跑北京、上太原、找领导、访专家、搞基地、做试验,半年后,终于生产出既干净、方便,又有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一经投放市场,就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龙行虎步强管理
  农之龙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企业急需扩大规模,以提高产量。贺兴意识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首先要把员工培训成一支善打硬仗、争创一流的高素质队伍。为此,企业聘请西南行政学院教授、山西铝厂高级技工,对员工进行了近一年的培训,还创立了农之龙“NZL”管理模式,共七大体系、38项管理规则、60项企业标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企业如虎添翼。
  龙腾虎跃帮民富
  贺兴在创建农之龙公司的时候,就把“立足发展自己,立足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为此,他建厂开始就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转变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实现共同富”的模式。公司从河南引进推广“梅营一号”
  优质红薯新品种,在河津及周围县进行示范推广。在红薯基地建设上,农之龙确定了一整套既能消除农户卖红薯难的后顾之忧,又能保障公司有可靠的原料来源的严格细致的操作程序:基地要有规模,必须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经技术监测,基地周围无任何污染源,且土壤适合种植红薯;必须由当地政府担保与公司签订合同,确保原料供应和保护价格;每100亩基地公司确定1—2名技术负责人,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三产”服务。
  目前,公司已在河津、永济、夏县等市县建立了71个优质绿色红薯基地。农之龙的发展带富了一方农民,而农民的富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之龙的加速发展。这正如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崔光祖赠给农之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农迎龙头龙带农农致富;下联是:龙呈农祥农扶龙龙腾飞。横批是:农中之龙。
  “农之龙”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整个“二期扩建工程”也正在加紧规划和建设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