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肆虐的非典让人们承受着人类健康的巨大灾难,但也在痛苦中催生了人们关于生命与生活的认真思考——与自然如何相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05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肆虐的非典让人们承受着人类健康的巨大灾难,但也在痛苦中催生了人们关于生命与生活的认真思考——
与自然如何相处?
本报记者 卢新宁 赵永新
  痛定思痛之后,人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非典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孤立的瘟疫灾难,而是与我们的环境行为、生产模式和环境质量密切相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生活行为和生产方式。
  选择对环境负责的生活方式
  非典病毒很可能来自被视为美味的果子狸、猴、蛇等野生动物的科学发现,使社会各界对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更加深恶痛绝。不文明的个人行为竟导致了一场灾难,这一教训再次警示世人:我们必须学会真正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许多环保人士指出,人类以其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在大自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不要忘了,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而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有自然环境的安全健康,才有人类的安全健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势在必行,选择与环境友好、对环境负责的生活方式势在必行——
  奉行节俭的原则,适度消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
  拒食野生动物,珍爱自然,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生活习惯;
  选择节能降耗和少污染的产品,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摈弃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陋习;
  豢养宠物要出于喜爱动物的真心,而非盲目跟风和比阔显贵;不仅要把宠物打扮干净,更要注意不污染公共环境……
  环境伦理学家杨通进讲道,前几年在国外有过一个关于21世纪的文盲标准是什么的讨论,最后得出两个标准:一是不懂计算机,一是没有环境意识。非典之后,我们的国人理应增强曾经薄弱的环境意识,选择更有智慧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此类灾难再度爆发的隐患。
  只要人人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对环境采取负责的生活方式,大自然还以人类的,就不是非典、洪水、沙尘暴这样的报复,而是碧水蓝天、富饶的资源。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
  早在上个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就把环境保护当作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十六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非典疫情的暴发,则使我们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新领会这些科学论断的丰富内涵。
  环保人士廖晓义认为,非典疫情昭示人们,健康和安全是我们发展经济最基本的出发点,没有自然的安全和生态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安全和健康。当前,我们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空前的人口和发展压力。这一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把自然资本纳入国民经济体系,采取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是我们唯一的正确选择。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而目前在我国,环境与健康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徐厚恩认为,非典事件提醒我们,在环境保护基础研究方面,必须加强国家对环境与健康课题研究的投入,从宏观上树立环境—资源—健康的观念,下大力气进行环境保护跨学科的研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和理论资源。
  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专家们认定,我们正处在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转变,只有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才能避免生态灾难的发生。
  构建环境安全的稳固防线
  许多人还记得1994年7月爆发的淮河污染事件:当时有2亿吨污水注入干流,形成70公里长的污染带,造成江苏、安徽两省150万人饮水困难。由于水体受到污染,有30余万人患肠胃病、皮肤病。环境保护与人民健康、公共卫生之休戚相关,由此可见一斑。
  迅速暴发的非典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公共卫生安全”背后一个同样峻切的话题——“国家环境安全”。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井文涌为此放言:在我国,仍存在类似非典这样的重大的、区域性的、突如其来的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建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和环境安全应急机制,以防患于未然。
  井文涌指出,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国家应大力宣传环境安全的内涵、特点、迫切性、未来20年国家环境安全发展趋势,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国家环境安全观念,开展警示教育,要将当前与今后存在的环境问题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人民健康的不利影响与严重性告诉公众,让老百姓有心理准备和加以重视,避免一旦发生重大环境问题后的恐慌心理。
  抗击非典的战役提醒人们,防止和处理重大环境安全问题,必须依靠法律的保障。专家建议,应借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重大的、区域的、突发性的环境问题应急管理条例》,就应急准备、应急对策与控制、应急机构、应急资金和物质保证等问题做出规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让国家环境安全观念深入人心,建立起迅速、有效的应急机制,才能从容应对突发性重大环境问题,保障群众健康,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在暂时地度过危机之后,人们不应当忘记,2003年这个春天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的斗争,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但更应是一次必须牢记的灾难记忆。这种记忆所蕴藏的反思与质疑、重构与新建,是非典疫情对于我们的“馈赠”,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财富。
  只有这样,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才会值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