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现代化农业的里程碑——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开发硕果累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11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现代化农业的里程碑
——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开发硕果累累
  半个世纪以来,共和国以十万复转官兵为主体的开拓者,在我国东北部的亘古荒原上披荆斩棘,开拓前行,创造了世界拓荒史上的奇迹。近15年来,国家立项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突破瓶颈制约,实现综合协调发展,给黑龙江垦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是垦区现代化农业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吕维峰介绍说,黑龙江垦区是国家首批立项的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区之一。15年来,垦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37.13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48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1.55亿公斤,新增农业产值64亿元,项目区人均收入由开发前的655元提高到2002年的3863元,增长4.8倍,被誉为“德政工程”,“小康工程”,“增产致富的希望之路”。
  统筹谋划天地宽
  通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垦区的低洼易涝地得到根本治理,大部分变成高产稳产田。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了,可是受市场的影响,粮食多了,收入反而少了,职工们又饱偿了卖粮难的尴尬。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在新旧观念的对撞中,北大荒人果断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思路,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优势,挖掘治理过土地的潜能,从创新经营机制和调整结构入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农业综合开发通过立项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放手创建适应市场的新经济组织,构造焕发生机的新经济格局。经过几年的扶持,农业公司、牧工贸公司、粮贸公司、物资公司应运而生。这些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拉近了农民和市场的距离,拓宽了信息渠道,依靠市场信息调整农业结构,实施“定单农业”,粮食卖出了好价格,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农民一家一户单独跑市场的压力,使他们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扩大了国外市场的空间。目前垦区已开通了俄罗斯、日本、菲律宾、蒙古国的“国际经贸航线”,将圆葱、芸豆、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品卖到了国外。其次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发挥和保持土地的产出能力,一改以前按计划种植的传统经营模式。
  据统计,为帮助垦区各农场在市场经济中脱胎换骨,15年来,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先后投资11.4亿元为各农场和市场对接,共完成多种经营项目213个,其中特种种植项目49个,特种养殖项目118个,加工和服务项目46个,建立和完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70多个。
  反弹琵琶开新路
  黑龙江垦区从选项、立项到实施管理,从上级主管部门到具体实施单位,突出体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改田、增粮、增收”的宗旨。在黑龙江垦区仍有900万亩荒原的优越条件下,从保护自然资源,良化生态环境出发,果断停止开荒垦殖,把农业综合开发的主攻方向放在改造中低产田上,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有这样一组光辉的数字:经过15年的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1480万亩,造林145万亩,建设优质粮食基地87万亩,优质饲料基地47.1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基地11.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1.55亿公斤,新增农业产值64亿元,项目区人均收入由开发前的655元提高到3863元。农业综合开发使垦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低产田改造的总体规划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三江平原地面坡降小,低洼易涝地多,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实施“以稻治涝”战略,优先发展产量高、效益好的水稻生产。15年来,新增除涝面积984万亩,使昔日多灾低产地变成高产稳产农田;新增灌溉面积692万亩,灌溉保证率均达到80%以上,变水害为水利,使长期沉睡地下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水田640万亩,粮食单产由开发前的100多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使垦区水稻面积达到1000万亩,年总产稳定在85亿公斤。针对北大荒西部松嫩平原地面坡降大,既有旱灾、水土流失又有渍涝的特点,采取抗旱排涝和水土保持相结合的治理措施,采用喷灌治理干旱,采用“沟、管、洞、缝”治理渍涝,采用草皮护坡、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收到良好治理效果。
  “农业综合开发利民、利场、利国家;住高楼、安电话,手中也拿大哥大;冰箱、彩电、洗衣机、汽车摩托进农家;全面发展农工商,有吃、有穿、有钱花。”这是查哈阳农场职工们自编的一首歌谣。查哈阳农场场长阎郃说,经过农业综合开发,目前这里已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职工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已有35个生产队安装了闭路电视,所有生产队都开通了国际寻呼和GSM移动通讯网,全场安装有线电话和移动电话9300多部。
  向管理和科技要效益
  黑龙江垦区把加强项目管理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贯穿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全过程。一是科学评估,规范设计,使开发工作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保证资金投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二是实施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和招投标制,保证工程质量和水平。全垦区工程合格率在98%以上,优良率在80%以上。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发挥投资效益。首先是全面实行农业综合开发无偿资金报帐制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审计制。合同管理、有偿资金回收、资金流向监督等有章可依,规范运作,确保专项资金跟随项目分投到位。其次是合理运用资金。各项目农场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合理运用资金,保证项目按期完成。
  15年来,垦区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开发科技含量。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投资达1.54亿元,占总投资4%。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科技贡献率达58%。对新技术实行标准化、模式化管理,对新技术加以规范、示范和引导,使新技术推广高标准、高质量落实到位。15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推广的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达50多项,增产幅度都在15%以上,最高的达到20-30%。
  综合开发夯基础15年来,垦区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使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黑龙江垦区在农业综合开发前,大部分耕地条件差、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在农业综合开发中,通过实施水利建设,修建和完善了大量排、蓄、引、截、堤等水利工程,共完成土石方2.17亿立方米,建桥、涵、闸、站等水利建筑物24951座,打机电井24238眼,新建和加固小型水库41座。目前,垦区已初步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沟渠纵横交错,桥涵闸设施配套齐全的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新格局。
  省农垦总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侯培耀说,农业综合开发使垦区农业基础设施“鸟枪换炮”了。据统计,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新购置农用动力机械5940台,配套农机具2.9万台(套)。农机总动力增加52万千瓦,目前垦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已达85%。同时,修建水泥晒场162万平方米,建仓库9.2
  万平方米,农田路5165公里,大大改善了粮食储运条件,间接提高了粮食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重点突破举龙头
  黑龙江垦区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建成了一批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扶持培养了一批龙头企业,将土地开发项目和多种经营项目尽量向垦区的龙头企业靠拢,成为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使加工项目成为以市场为牵动,联接千家万户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的龙头企业,使特色种植和养殖成为职工增收致富的渠道。
  近几年,根据总局的总体发展战略,农业综合开发投资4.1亿元,用于扶持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等进行重点投资。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这些龙头企业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对种养业的拉动作用更强,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从1999年开始,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黑龙江垦区先后为完达山乳业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奶牛基地32个,建设奶牛综合服务站52个,每年可为完达山乳业提供优质鲜奶11.5万吨,有力地保证了完达山乳业的原料需求。完达山乳业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新开发的牛胎盘活力素和乳珍两个新产品,年新增产值5200万元,新增利税1900多万元,使完达山乳品在国内行业中独树一帜,竞争力大增。
  针对水稻面积大、产量高、加工能力不足的情况,从1998年开始,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开发陆续为北大荒米业建设12条年处理3000万公斤的水稻生产线,使北大荒米业的加工能力有较大提高,带动了垦区的水稻生产,提高了水稻的加工增值率。到目前为止,北大荒米业集团的客户已遍及国内包括港澳在内的所有省、市、自治区以及日本、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
  良性循环显生机
  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黑龙江垦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不可避免的开荒垦殖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为恢复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从1996年开始,垦区果断决定停止开荒,采取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把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不宜耕种的土地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九三分局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局的发展目标,实施了13项生态建设工程。目前这个分局活立木总价值已达2.3亿元,对种植业间接的效益更为显著。据估算全局每生产100公斤粮食,就有10公斤以上是因为生态改善所带来的。
  据统计,黑龙江垦区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3万多公顷,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全垦区总面积的11%,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6万公顷。全垦区森林总面积近90万公顷,覆盖率达15.1%。有诗人这样写道:山变绿,绿满青山;水变清,清流千里;土变黑,黑土生金,部分地区又重现水丰林美、鸟鸣鹿欢的原始风貌。综合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产生了人们始料不及的链接效应,促进了黑龙江垦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黑龙江垦区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徐国春、刘伟)(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