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用好“海归”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12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政广角

  海外留学人员是我国人才战略资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打赢人才竞争战,就必须——
用好“海归”人才
本报记者 张强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
  海外留学人员是整个人才战略资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吸引和使用海外留学人员,是我们打赢人才竞争这场特殊战争的一个重要前提。
  重视“稀缺”资源
  我国是人口资源大国,但不是人才资源强国。近13亿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4571万人,占人口总量3.6%,而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总人口60%。不仅如此,我国现有人才创新能力弱,知识老化现象严重,缺少一批抢占世界科技顶端的将帅人才和大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人才匮乏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已达45.8万人。大批出国留学人员一般都在国内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生活,学习到了许多前沿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国际惯例,具有知识专长和对外交流的优势。显然,如果“海归”人才能回国创业,好处显而易见。
  “海归”人才历来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两弹一星”发射的成功,国防事业的巩固和进步,都同跨越重重障碍而回到祖国怀抱的海外留学人员的贡献密不可分。
  创造政策环境2002年,中央下发了《人才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其中对海外和留学人才的吸引与使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此,众多“海归”人才无不欢欣鼓舞。
  1992年,23岁的张毅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一年后就顺利获得美国宜利诺易斯大学硕士学位,并于199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9年从美国华尔街回国创业后,她创办了北京炎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谈到“海归”人才,她坦言,她之所以能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回国创业,正是因为祖国蒸蒸日上的活力深深吸引着她。在祖国创业她感到格外踏实。
  近年来,我国在吸引和使用“海归”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海外和留学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回国创业的形式灵活多样,国家积极倡导留学人员长期或短期回国工作,鼓励他们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兼职、考察讲学、学术休假、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为国服务。
  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人选中,有2/3以上是近几年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回国工作的数千名留学人员中,约有1000多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约有400多人已获得国外永久居留权或者加入外国国籍。这些海外学子的回国服务,直接提高了我国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尽管留学回国人员的数量呈增长态势,但是回流比例仍然较低且在不断下降。
  改进协调机制
  许多“海归”人才认为,“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对自身最重要的是心理准备要充足,要将报国之情、爱国之志,化成战胜自我的勇气、改造现实的力量、克服困难的决心,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而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尽快同国际接轨,也是政府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张桂平1995年从日本JCC公司回到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开始创业。现为北方软件学院院长、沈阳格微软件公司总经理的张桂平谈到“海归”人才创业时表示:“海归派”真正在某个行业当中起到领军作用的还不多。实际上,众多“海归派”学成归国后,都带有非常好的技术背景,他们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都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如果政府多给“海归派”一些帮助与扶持,他们可能就会在国内成就一番事业。
  目前,不少地方还没有完成从“轰轰烈烈引进来”到“扎扎实实用起来”的转变。有些地方引进“海归”人才时隆重热烈,但当“海归”人才遇到问题时,却没有部门来承担责任。即使有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机制协调,往往成为留住“海归”人才的一大障碍。许多“海归”人才认为:解决人才危机首先要从人才机制入手,而人才机制的解决不是某一部门、某一地区能够解决的。(附图片)
  压题照片:张毅(左二)和她的合作伙伴对回国创业的未来充满信心。邓一飞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