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本报读者来信部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3-05
第6版()
专栏:读者来信专页

本报读者来信部的调查报告
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生活调查组苏克同志来信反映了北京国营第一棉纺织厂不关心职工生活福利的情况。在我们向北京国棉一厂核对事实的时候,厂方认为这个批评提到的不少情况同事实不符,有不少问题牵涉到上级规定的开支原则,不是厂里所能解决的;此外,他们还对职工生活调查组的工作提出了不少指责,认为这篇稿件在对证事实的过程中已经引起厂里工作人员思想上的混乱,如果发表出来将会使厂方陷于无法工作的状态。
为了进一步核对事实,弄清是非,中华全国总工会就邀请中共北京市委员会、中国纺织工会、北京市工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会北京市委员会、纺织工业部等有关部门以及北京国棉一厂的党、行政和工会的领导人员等一起开会研究这个问题。
在第一次会议开始的时候,北京国棉一厂的领导人员们作了很长的发言,企图从各方面来证明他们并不是不关心职工的生活福利。但是,经过会议讨论和研究的结果,这个厂职工生活福利工作做得不好,并不是国家的规定和制度的后果,而是厂里的领导人员没有很好学习和执行这些规定和制度。阻碍这个批评顺利开展的原因,并不是职工生活调查组的意见有错误(只有个别的数字计算得不够精确),而是厂里的领导人员缺乏正确对待批评的态度。例如,这个厂是1954年9月正式开工生产的,虽然工人们的技术早已熟练,如1954年第四季度正布率是97.58%,1955年11月就提高到99.8%;但是厂里一直到现在还实行着比初步确定的正式工资标准要低23%到25%的临时过渡工资制。纺织工业部曾经指示这个厂及时调整工人工资,但是他们并没有执行。不但如此,国家按照现在工资标准计划拨给厂里的工资基金也有着大量的积压,1954年和1955年共积余了10万元以上。又如,这个厂的领导工作人员对食堂办的不好的批评有意见,因为厂里的占工人工资总额2.5%的福利费几乎都贴到这上面去了;然而他们没有看到,北京市的其他工厂的食堂吃饭职工同炊事员之比是50比1,而在这个厂的食堂里却是30比1。
经过两次会议,有关单位都认为职工生活调查组的批评是正确的,对北京国棉一厂和有关领导部门的工作都有很大帮助。北京国棉一厂的领导工作人员也初步表示接受批评,要改进厂里的职工福利工作。
我们欢迎北京国棉一厂对待批评态度的这个转变;但是有必要请这个厂的领导工作人员检查一下:他们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对待批评采取了这样不冷静和抵触的态度呢?中国纺织工会的同志在会议上曾经说到这样一个事实:有些厂子的领导人,由于看到经常有人来厂参观,而且在参观以后都表扬厂里的成绩,就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凡到厂里来的人都是来学习的;因此,他们一听到批评就感到不痛快了。这段话,应当引起北京国棉一厂领导人员的注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