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我们怎样组织生产和管理财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3-12
第2版()
专栏:

我们怎样组织生产和管理财务
河北省饶阳县五公乡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 耿长锁
生产队的组织
我们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建成大社以后,在生产队的组织方面,因为没有经验,几年来总是一年变动一次。经常变动生产队,确实是没有好处的。既影响社员们的情绪,不利于增产,又增加领导方面的好多事务。那末,为什么年年要变动呢?第一年开始划生产队时,只顾眼前省事,按原小社的基础编队,原小社户数少的算一队,户数多的也算一队,全社编了13个队。到后来,才了解到这样做不适应生产的需要。队太小,不便于领导,不适应机耕;队多,领导骨干分散;队和队之间的劳动力不平衡,不适应包工包产的需要。因此,在1954年开始生产前,不得不变动原来的生产队,由13个队改为11个队。去年,又变动了一次。这次变动的主要原因,是领导骨干不平衡。第四队由于领导骨干弱,连续二年减产,这个队的社员们要求“跳队”。调整了以后,划分为10个生产队。
几年以来,在编制生产队方面,我们体会到:生产队的单位,不宜太小,在我们这样的平原地区,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以每队40到50户为宜。在编制生产队的时候,要做到队和队之间的劳动力大体平衡,并把老弱孤寡户搭配均匀,最重要的是把骨干力量搭配好。去年我们在整顿生产队的组织的时候,把第七队的队长李书香调到第六队当负责政治工作的副队长;第六队过去一贯是落后队;经过整顿后,变了样,一切工作都能提前完成。生产队的组织应力求恰当,尽量少变动,改变一次很麻烦,对生产也不利。
耕作区的划分
我们连着两年都变动了耕作区。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在划分耕作区当中,只照顾了土地集中,便于经营,一队只经营一片,而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第一队的耕作区内大部分是白土,只适合种花生和甘薯;可是,都种这两种作物,就必然在劳力上产生忙闲不均的现象。因此,他们只得也种一部分谷子。结果,播种三、四次,才保全了苗。第三队分的地多是红土地,却也种了一部分花生;结果,不但产量很低,还因为土质硬,在刨的时候丢了很多,还浪费了很多工。由于各队都需要在自己的耕作区里种植各种作物,就把大块的耕作区分割成了零碎的地块,使作物不能集中,不适应机耕。另外,由于各队分到的土地地势、土质好坏不均,所以各队前二年受灾悬殊,“哭的哭,笑的笑”,队和队之间收益分配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掌握“因地制宜、有利生产、适应机耕”的原则,重新划分了耕作区。划分的方法是:根据全社的土地分布情况,按着土质分为若干大片,每片再分成几个小区,搭配给几个生产队经营,一个生产队要在几个大片内分别经营几个小区。这种大片套小区的划分方法,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能够因地种植;第二,能够解决队和队之间土质、地势好坏不均的问题;第三,能够按着作物类别,在大块土地上,统一种植,使作物集中,便于机耕;第四,便于队和队之间开展竞赛。
财务包干制
建社初期,在财产管理上缺乏经验,开支混乱。管委会少数领导人员当家,开支什么,开支多少,没有一个经过社员民主讨论通过的全盘的计划。平均主义思想还相当严重,这队领了一把鞭子,别的队本来有鞭子也要领。在搭配牲口农具上,问题更多。这队嫌牲口小,那队嫌牲口弱;这队要换牲口,那队要换农具。为了消除这种混乱现象,我们实行了财务包干制。具体办法是:把全社所用牲口、农具按价值计算,按照土地平均搭配给各队;以后牲口农具增值减值,都由各队各自负责。每年由管委会付给各队一定的农具折旧费、饲料、饲草、农具修理费和杂项开支(包括买灯油、纸张、绳子、鞭子等的费用),也规定出统一的定额,按照各队经管的土地多少,由管委会统一支付,节余或不足由各队自己负责处理。
实行这种办法以后,克服了财务上的混乱现象,避免了浪费,节省了开支。过去,各队都是有麻绳不用领皮条,绳套断了换新的;现在是省着皮条用麻绳,绳套断了想法接。各队对牲口、农具经管爱护的责任心加强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