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搞好生产是巩固合作社的关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3-14
第3版()
专栏:

搞好生产是巩固合作社的关键
马超骏 欧阳默
山西忻县芦家野场乡高级社在1月17日正式成立以后,党支部为了迅速地、有秩序地领导社员转向大生产运动,立即整顿了生产组织,宣布了今年的生产计划。按照这个计划,今年每亩土地平均产量要提高到426斤,比去年每亩平均产量增加151斤。其中有500亩金皇后玉米每亩产量要达到1,000斤。全社6,318亩土地,共可增产粮食944,000多斤。全年按做95,000个劳动日计算,每个劳动日可分到1.8元,比去年多分6角多。
这一计划对大部分社员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但也有一部分新社员抱着怀疑的态度。比如他们认为新社员杜富恒过去在村上种庄稼是数一数二的好手,平均每亩也只能收到320斤左右,全社的平均产量怎么能一下就提高到426斤呢?至于要500亩玉米达到亩产1,000斤,就更不可想像了。因此,有的新社员说:“计划好是好,就怕达不到”。党支部就针对这种思想顾虑,采取个别访问谈话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做了深入的宣传。党支部首先向他们宣传了永丰社增产的事例。这个社在1954年就有2亩玉米创造了每亩产量1,000斤的纪录。1955年虽然有严重的旱灾,也有几亩玉米每亩产量达到900斤以上。至于每亩产量四、五百斤的就更多了。既然初级社可以办到的事为什么高级社还不能办到呢?其次,还向大家宣传了高级社的优越性,说明这种优越性集中地表现在要进一步增加生产,增加社员的收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有计划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实现计划的措施,这就是要多打井,多施肥,多种高产作物。只要能够这样办,现在的增产计划一定可以完成,而且还可以争取超过。经过这样一番宣传以后,部分新社员对增产的疑虑打消了。
可是,当支部提出全社今年要打水井60眼,扩大灌溉面积1,800亩的时候,部分社员又产生了顾虑,他们虽然知道打井是防止旱灾保证增产的最有效的办法,可是他们被困难吓住了。有些社员说:“要木料,没木料,要石料,没石料,花钱多,得利少。”党支部为了解除这些社员的顾虑,又做了深入的宣传解释工作。党支部以去年久旱不雨,青苗大批枯死为例向大家说明,当时为了抗旱抢苗,发动大家挑水浇地,花了多少劳力,不但没有完全避免大量减产,还耽误了中耕加工。如果把这些劳力在农闲时候用来打井,既不会在天旱时由于挑水浇地误了农时,又可以保证庄稼丰收,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怎么能说“花钱多,得利少”呢?党支部还向大家算了一笔帐,一眼井能浇30亩土地,可增产3,000斤粮,不上三年,即可收回打井的全部资金。如果只怕眼前多花一些钱,多费一些工,哪里会有更多的粮食,更幸福的生活呢?至于没石料的问题,支部决定采取以下两种办法解决:一种办法是开石山,并由转业军人卢全喜等介绍了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开石山的经验。另外一种办法是挖敌人过去修筑的碉堡和拣碎石。
在解除了社员的思想顾虑,展开打井运动以后,党支部又立即进行积肥的思想发动工作,以便达到每亩施肥32担的计划。当时,开展积肥有一个主要障碍就是没有大量的肥源。当党支部根据别的地方的经验提出用玉米秆沤肥的时候,又遭到了部分社员的反对。这些社员反对的理由有二,一是害怕玉米秆沤了肥料没柴烧;二是不相信玉米秆能沤成肥料。党支部就决定社里要用煤炭兑换社员的玉米秆,保证社员烧火不会发生困难;又特地作了玉米秆沤肥料的实际试验,组织社员参观,解除社员不相信玉米秆能沤肥料的思想顾虑。这样做了以后,所有社员都信服了。大家一致认为只要有水又有肥料,增产没问题。
为了进一步发挥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党支部认为必须贯彻按劳取酬的原则。于是,党支部就对打井和积肥的各种活作了分类排队,分析研究,按照活的轻、重、难、易确定了不同的工分报酬。比如井下的工一个记20分,井上的工一个记7分到9分,拣碎石1000斤记10分工,进城拾肥料,开始是60担记十分,以后根据肥料来源逐渐减少的情况,改为拾50担拾40担记10分。这样,就对很多活路实行了计件包工制。这就使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在按劳取酬的基础上巩固起来了。由于这个党支部及时提出了生产计划,及时解除了社员各种思想顾虑,及时开展了增产运动,就使这个高级社通过生产迅速地巩固起来,使增产计划的实现有了可靠的保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