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随时注意先进事物和总结先进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3-18
第3版()
专栏:

随时注意先进事物和总结先进经验
中共广东省阳山县黄木乡支部书记 陈林
编者按:一切先进事物的产生,常常不是一开始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得到人们的支持的。因此,随时注意发现并且大力支持先进事物,就成了党组织的重大责任。广东省阳山县黄木乡所以能够做到一年种五造,每亩产千斤,正是党支部大胆支持萌芽状态中的新事物,善于总结、提高和推广群众中点滴的零碎的先进经验的结果。这篇文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介绍了一项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党组织对待新事物应该采取的态度。
我们阳山县黄木乡是东山大岭中一个有名的贫瘠山区。冷得早,暖得迟。从古以来,一年只种两造庄稼,一造玉米,一造蕃薯,总共约收600斤左右。可是,去年我们第一次打破了这个从古以来的老规矩,提早了播种时间,并且实行了间作,结果一年种了五造,每亩收了1,051斤,比往年的产量提高75%。
提早播种,是不是单凭主观愿望呢?不是,我们决定提早播种有群众已经创造出来的先进经验作根据。一个根据是,农民莫师火家里,在1953年七、八月间,无意中把几颗玉米粒扫到一个水坑里,后来用水坑里的水浇芥菜,又把4颗玉米粒带到芥菜地里,结果在芥菜地里就长出4棵玉米来,到11月间这4棵玉米竟丰收了。莫师火家根据这一经验,就在1954年7月间打破常规种了一分地的玉米,结果到11月间又收了40多斤。根据这一经验,我们想,7月到11月的气候一天天的冷下去,还能种玉米,春天的天气是一天天的暖起来,怎么不能提早种玉米呢?另一个根据是,农民莫顺妹1954年正月试种了3粒九孔豆,后来还收得一罐顶豆子。根据这一经验,我们又想:“九孔豆比玉米更不耐寒,也能在正月里下种生长,何况玉米呢?”支部就决定在黄山区村的第一社作典型试验,把玉米提早到雨水前三天播种。这比当地老规矩清明前五天播种提早了43天,比平原地区的老习惯春分前五天播种,提早了一个月左右。支部的提议可遭到了不少社员的反对。他们不是说:“不到春风不种麦”,就是说“祖宗十八代未闻,一辈子未见”。支部就用已有的具体事实进行说服教育,终于发动群众在雨水前三天试种了20亩第一造玉米。当时天气的确比较冷,为了增强种子的抗寒能力,支部研究以后,除采用温汤浸种和盐水选种外,还采用每10斤玉米种子拌石灰一斤、火烟煤半斤的办法。这样,下种以后的十来天,虽未出芽,但种子却没有被冻坏,等到天气稍一转暖,幼苗就露出地面了。早播的成功,增加了大家争取丰收的信心。接着就给玉米撒草木灰,增加幼苗的抗寒能力,以后,又连续作了三次中耕施肥,促进玉米的生长,这样夏至以后,就开始了第一造玉米的收获,每亩产了210斤。
为了在不影响收获量的前提下,争取多种几造,我们在一造玉米收获以前的半个月左右又间种了二造玉米,这样,在第一造收获的时候,二造才长到四、五寸高,一造不会影响二造的生长。可是在发动提前种二造的时候,社员中又产生了抵触情绪,他们说,古来就是“一耕无二作”“过了春分种麦就要疏粒”。支部就列举出有一块芋头地经常要种五种以上的作物,收成也还不少的事例来说明“一耕无二作”的说法是保守思想在作怪。这样,就试种了13亩,到处暑后五天收获时,每亩产了142斤。当二造玉米收获以前的半个月,支部又发动社员种三造蕃薯。这时按老规矩说,种蕃薯的季节已过,有的社员就不主张种,认为种了也是见苗不见果。支部就举出20多年前有人曾经误了农时晚种了蕃薯但也有收成的事实说服大家。结果间种了16亩,每亩还收了615斤。当蕃薯快要收获的时候,我们根据二造玉米得到收获的经验,为了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又发动社员在蕃薯地里种第四造玉米。当时,有的社员强调无粪可上,种上收不上;还有一些社员觉得收成已经比去年多了,不种也罢!产生了自满松懈的情绪。支部就向大家指出:没有大粪,可以上粪水,不能多收,也能少收。同时批判了自满松懈情绪。要大家再接再厉,能多收就要争取多收。结果四造玉米每亩也收了84斤。立冬前后,三造蕃薯和四造玉米收获完毕,支部又发动社员种上了冬油菜。这样,由于我们不断克服了保守思想,克服了自满情绪,就在一块土地上一年种了五造,使社员的收入大大增加。
由于去年重点试验的成功,今年我们就在全乡推广这一先进经验了。而且,为了把这一先进经验在去年实践的基础上提高一步,我们今年订出了一年种六造的增产计划,并且准备了更多的肥料和准备作更精细的田间管理,努力克服去年一造产量比一造低的缺陷。现在,第一造玉米已经在立春那天下种了。我们有信心比去年多种一造,并且比去年获得更高的收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