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把“天府之国”变得更加繁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3-19
第2版()
专栏:

把“天府之国”变得更加繁荣
本报记者 纪希晨
在充满希望的春天,描述自己的家乡的远景的民歌,流行在四川的农村里:“红山变青山,桑树栽满园,稻麦粮棉装满仓,柑橘柠檬栽院前,鸡鸭猪兔喂满圈,修塘放水灌稻田。”在充满远大理想的歌声中,人们还希望拖拉机开进自己的田野,希望在乡村的道路上飞驰着汽车,希望奔腾的河流发出无穷的电力,通向遥远的地方……
全国产粮最多的四川省,解放后连续6年丰收,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前,195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323亿斤,超过了历史上最高年产量。1953年粮食总产量上升到351亿斤,1954年又增加到375亿斤,1955年又达到400多亿斤。四川省每年都能有大批粮食运往各地,支援国家建设。在讨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时候,四川人民决心把粮食产量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争取提前在7年内,把每亩土地产量由现在的404斤增加到800斤;把全省粮食总产量由1956年的445亿斤提高到1962年的800亿斤。这就不仅比解放前1947年的270亿斤几乎增加了两倍,而且比1938年历史上的最高产量320亿斤增加了一倍半;这使全省人民有可能除自己食用和保证国家需要的粮食以外,在12年内,一切以生产稻、麦为主的地区,都储备足够两年食用的余粮。  实现这个增产计划是完全可能的。四川省的农业生产有极大的潜在力量。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南方和北方的各种农作物应有尽有,人们亲切的称呼她为“天府之国”。在四周环抱盆地的山区和绵延2,000里的长江两岸的丘陵间,除了水稻、麦子以外,还盛产玉蜀黍、棉花和甘薯。围绕着山坡的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有许多地方现在每亩地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700多斤。富饶美丽的川西平原上,有全国著名的水稻、菜籽和烟草、麻;在四季常青的大地上,一年可收获三、四季庄稼。成都西充农业合作社,去年就在大面积土地上使每亩平均产量达到1,150斤以上。
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对保证增产更具有决定作用。1月底,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已经达全省总农户的77%。1956年秋,入社农户将达90%。1958年,全省就可实现完全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这给农业生产的大量增加带来无限的希望和力量。
为争取超额完成今年的农业增产任务,无论山区、丘陵和平原,到处都沸腾着生产的高潮。宜宾、泸县、温江、新繁等地的许多农业合作社,热烈开展每亩千斤的增产竞赛。沱江流域内江、简阳等地在“百斤棉、千斤粮、万斤蔗”的口号下,普遍进行土地加工,把低产地变成高产田。遂宁专区农民以移山倒海的伟大气魄,把高山坡开辟成层层的梯田,新修水塘3,000多口,使90多万亩耕地得到改良。
为确保农业增产,全省除普遍推广优良品种、推广新式农具、多种高产作物、努力开辟肥源、改良土壤、消灭虫害以外,还要大力改进耕作制度,扩大复种面积,使全省70%多的耕地,都普遍种植两、三季作物,把土地利用率由1955年的148%扩大到226%。仅仅这一项,就可以增产粮食140亿斤。为了解决复种面积扩大后的肥料和水源问题,全省将大量开发蕴藏丰富的磷矿、泥炭,推广混合堆肥,兴修大批塘堰、拦水坝、山弯塘和囤水田。对于长江四大支流以外的18条河流和分散的水源,也要逐步加以疏整,争取在3年左右,使全省90%以上的水田都获得可靠的灌溉保证。同时,还要把全省的70%的坡地,在5年内分批改为梯田、平地和水田,修挖各种排水沟和大小沉沙池,做到“地地有沟,沟沟有池”,保持水土,提高抗旱力。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争取12年内在川西北草原上,开垦出1,000万亩荒地。川西北若尔盖大草原,将被开发成粮食和工业原料的新产地。在那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辽阔的大草原上,除两千万亩泥泞地带和原始森林以外,还有两千万多亩畜牧地和两千多万亩可耕地。那里盛产大马、牦牛、绵羊、皮毛,还出产青稞、小麦、甜菜、马铃薯。龙日、阿坝、若尔盖现在已建立起农业试验站、农牧场和国营机耕农场。寂静的草原上,喧闹起了拖拉机的声音。不久之后,将会有更多的国营机耕农场、牧场出现在草地上。
群山环抱的四川盆地,还盛产棉、茶、丝、麻等技术作物;著名的土特产,如药材、桐油、白蜡、五棓子、木耳等,就有700多种。四川宜于栽桑养蚕,1955年,蚕丝生产达全国产量的23%。许多经营蚕桑的农业合作社,不仅为多余劳动力寻找了出路,增加了副业收入,还用蚕沙增加了肥料。在遍及85个县、46,000多个村庄和4,200万人口的宜桑地区,如果每个村庄都实现了种植3万到5万株桑树的计划,那末,7年之后,全省就可产茧361万担,产丝41万公担。只是这些蚕丝出口,就可以换回80条成渝铁路的钢轨。
四川物产虽然丰富,但是许多富饶的宝藏,过去都因为山川阻隔而不能充分利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情况,几年来虽然由于成渝、宝成等铁路和许多公路、河道的修筑开发,已经根本改观;可是,直到今天,全省192个县和11个市中,仍有66个县不通公路。广大农村和遥远山区,因为交通阻塞,大批农产品和土特产运不出来,个别地方甚至仍然存在着几包针换一只鸡和把药材当柴烧的事情。为使四川交通迎头赶上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国家正加速修筑宝成、成昆、川黔等铁路,同时省内还要兴修3万多公里简易公路。7年之后,人们可以乘火车从首都到达祖国的西南边疆,并沿着四通八达的公路,到达四川所有的县城、农业机器站、工矿、林区和国营农场。四川河网密布,89条江河连结着大部城市和乡村,通航万里的内河运输,占全省运输总量的50%以上。今后,还要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事业,计划疏通和开辟59条长达8,000多公里的新航道。
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四川,对逐步实现农村电气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除正在修筑和勘察的龙溪河和岷江水电站,未来的长江三峡水电站等大型电力工程以外,横贯全省的长江和它的支流乌江、嘉陵江、涪江等80多条河流,以及遍布各地的大堰、渠道、小水库,都可以利用跌水修筑水电站。现在四川已经有30多座小型水电站;预计在7至10年以内,全省8,000个乡可以基本上做到每一个乡或几个乡建设一个小型水电站。那时,廉价的电力,将被人们广泛用来照明、榨油、碾米和灌溉。
这一切美好的远景,都鼓舞着人民更加奋发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