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长江大桥工地上为提高质量的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3-22
第2版()
专栏:

长江大桥工地上为提高质量的斗争
本报记者 曹葆铭
一月十六日中午,长江大桥一号桥墩的七号管柱正在紧张地浇灌水下混凝土,搅拌机突然不响了。原因是混凝土工人都拥到一边吃馒头去了。正在检查工作的工程局局长彭敏发现了这个情况,命令工人立即继续工作,但是混凝土浇灌已经中断了二十分钟。幸亏江水还未渗进管内,才没有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
彭局长马上找他们的小队长谈话。他问道:“我们全体职工保证提前建成长江大桥,是要建一座质量良好的大桥,还是建一座质量低劣,让人民唾骂我们的大桥?”他对这个小队不注意工程质量、擅自中断工作的错误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紧接着,大桥党委机关报发表了题为“严重事件”的社论,专门批判这种不重视质量的思想和行为。广播站也把这件事反复向工人们广播。工地上还贴出了几幅漫画,向大家发出警号:现在不重视工程质量,将来就会给人民带来桥塌、车翻的严重灾祸。工人们知道了这件事,也议论纷纷,非常气愤。有的人说:“我们修的长江大桥不只是一个‘百年大计’,是几个‘百年大计’。这样做,怎么对得起党和人民?”
为什么长江大桥工程局对这个中断工作二十分钟的事情看得这样严重呢?这是因为浇灌水下混凝土一刻也不能中断。如果工作中断,江水渗进管内,浇出的混凝土柱子就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不相连结的几节。桥墩的全部重量都压在这些柱子上,这样支离破碎的柱子怎么能承载得起呢?同时,他们过去在浇灌月湖街跨线桥和左岸引桥桥墩的混凝土的时候,已经出过外部裂缝、内部空隙和表面有大蜂窝等多起质量事故。虽经工程局领导上一再批评,但是有关人员把它当做“小事”,没有加以重视。有的还认为“完成了数量计划,忽视些质量,是优点大于缺点”。现在,正开始浇灌水中的桥墩混凝土,职工群众已经热情奋发地在为提前建成大桥而奋斗,及时地提出反对忽视质量问题,把群众热情引导到提高工程质量上来,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工地上,特别是在经常发生质量事故的混凝土中队里,从党内到党外,从领导到群众,展开了反对忽视质量的斗争。在批判错误思想和处理这次事件的同时,他们又针对工作中的其它漏洞,采取了堵塞这些漏洞的措施。第一个漏洞是管理紊乱,工作缺乏专人负责。这次就决定执行区域负责制的原则,水上的桥墩由一个主管领工员负责,从准备材料、拼装模型板、绑扎钢筋、调配劳动力到检查质量,全面负责到底。同时还配备三个领工员和三个技术员日夜轮流值班,负责处理当班的技术问题和其他问题。中队长和工程师也分工负责。其次,过去有的技术人员认为浇灌混凝土的技术简单,不认真向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工人不了解技术要求,不能执行技术操作规程。这次决定在每项工程开工以前,工程师必须先向领工员交底,再开大会向工人交底;然后领工员再根据组里的情况,进一步向工人交底,使每个工人都知道自己应怎样工作和达到什么样的质量,自觉地贯彻执行技术规程。第三,过去有的工作人员把保证工程质量看做是检查组的事,把工程推给检查组去检查,自己不管。这次就决定每项工作都先由自己检查合格以后,才交给桥队施工科检查,然后再由工程局检查组检查。施工科和检查组不仅检查工程本身,还要各单位写“检查纪录簿”,借以检查他们是否认真检查了工程质量。他们还针对过去政治工作薄弱的现象,成立了青年监督岗,对质量问题随时发出警报和批评,及时设法消除缺点。
在浇灌一号桥墩基础和墩身之前,青年监督岗就要求技术人员、领工员等在做好了技术交底和各项准备工作后,才开始工作。在浇灌工作中,苏联专家也亲自值班。工人们都认真执行技术规程的规定,把混凝土铺得很均匀,捣得很结实。正在紧张浇灌的时候,苏联专家杜特琴柯又及时查出因为人们在拉杆螺丝上走动太多,使模型板向里鼓起来了,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补救。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桥墩混凝土质量合格,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他们第一班浇126盘,第二班浇139盘,第三班浇151盘,第四班浇236盘。一号墩在二月十九日修出了水面。他们最近在二号墩上浇灌了八根管柱,质量也很好。
提高工程质量,是经常性的工作。长江大桥工程局在今年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中,把提高工程质量列为第一项措施。他们决定在各中队和各个墩上设置苏联专家建议纪录簿,认真执行专家建议,同时加强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制度,加强现场试验工作和测量工作等等。最近,他们正准备在情况复杂的二号墩浇灌水下混凝土,苏联专家组长西林也亲自掌握这项工作。他们决心要作到:提前建成一条质量良好的长江大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