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新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3-29
第2版()
专栏:

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新生
本报记者 古维进
湖北省鄂城县城关镇犁头铸货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1953年建立初期,由于领导机关放松领导,理监事会被坏分子操纵,社员们的雇佣观点和自私、保守、散漫等思想也没有得到改造;生产管理很混乱,生产多少,质量好坏,都没人过问,废品率经常达15%到30%。
1954年4月,有关领导方面组织工作组帮助这个社进行整顿。工作组对社员进行了总路线的教育,组织社员学习社章,揭露和批判过去的错误和缺点,使社员懂得合作社要想发展,必须认真执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初步树立了以社为家的思想。
工作组帮助合作社把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但是,合作社的生产管理很混乱,生产不分组,干活不分工,不建立责任制,互相不监督,不能满足计划生产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工作组又帮助他们划分小组,明确责任,推行流水作业法和定额管理等。这样,社员们感到生产有了头绪,生产也有了劲头,仅仅两三个月,这个社的产量就比以前提高了72.4%,质量提高了62.5%,成本降低了11.6%,社员的工资收入提高了50%。
为了巩固已得的成绩,工作组还帮助合作社建立了生产责任制、产品检验制、财务管理制等必要的制度,发动社员把理监事会的坏分子清除出去,民主选举了新的理监事会,并建立了党、团组织。
从去年九月开始,社理监事会根据上级的指示,积极发动社员开展了经常性的增产节约运动。青年团员罗庆甫创造了“标准糊炉法”,使工作时间缩短35%,月产量提高40%多;并节约了大批原材料,成本降低了12.8%。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各生产小组建立了炉前炉后的废品检查制度。在增产节约运动中,犁头废品率由整社前的30%降低到1%,其他产品的废品率也由15%降低到3%,次品率由40%降低到6%,产品成本降低了28.3%,售价降低了21.3%。合作社经常派人出去调查群众对产品的要求,根据群众的意见,把产品种类由二十多种增加到八十多种。合作社为了更好地为农村生产服务,树立信用,订出保证外销产品质量的四项办法:一、凡对方积压次废品较多,路途遥远不便运回的,由合作社派专人前往修理,费用由合作社负担;二、对方所积压的次废品不多,合作社派人去修理费用过大,则由对方就地雇人修理,费用由合作社负担;三、对方积压的次废品极少,经双方协商减价出售;四、外地区的废品,合作社全部调换,并且负担运费。
随着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和经营态度的改进,合作社的产品销路打开了。以前合作社的产品只销售几个县,现在已经销售二十五个县,还远销江苏、江西、安徽等省。
在产供销平衡的基础上,生产不断提高。1953年(整社前)每月平均产量二万九千斤,1954年(整社后)每月平均产量是四万斤,1955年每月平均产量十万斤。整社以前,合作社赔掉全部股金和银行贷款共二千多元,现在不仅赚回这笔钱,还盈余一万多元。社里添制了鼓风机、化铁炉、模子、车机等半机械化的生产工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