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谈吉学霈的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4-03
第3版()
专栏:

谈吉学霈的创作
李蕤
几年来,在文学创作的战线上涌现出许多新的年青的作家,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群众生活斗争中,迅速地成长着。也许不久以前,他们还是没人注意的青苗,但很快的,他们已经开花结实了。
青年作者吉学霈,便是这许多青年作家中的一个。他是在农民家庭长大的,他的童年,是和吃糠咽菜的豫西农民一道噙着眼泪熬过来的。解放以后,他又一直和农民一道生活着斗争着。他是农民的年青歌手。在他的作品里,可以听到农民前进的步伐声,听到农民跳动的心音。
他的第一部书,是“有了土地的人们”。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小孩子般的惊奇和兴奋,瞩望着他看到的周围生活的变化。在“有了土地的人们”这一短篇中,作者以全部热情描写了农民获得土地后烈火一般的生产热情。故事是单纯的,主要写老农民王遂林分得土地以后,第二天天没有亮就悄悄起来,到自己新分得的田里去,计划着如何开始生产,但他又怕别人笑话他,碰着人时遮遮掩掩,但是他到田里以后,碰到一个年青的农民中发,他来得比他还早,也是来收新分得的土地准备开始生产的。这个短篇鲜明地描写出土地改革中农村欢乐的场景,描写出农民对共产党的感激,描写出农民的出笼猛虎一般的拦不住的积极生产热情。
在这个集子里,作者对于生活的变革,表示着鲜明的立场,他热烈歌颂着新事物,无情地诅咒着旧事物。在“双成和玉兰”中,他以生动的笔调描写了新婚姻的幸福,抨击了旧婚姻制度;在“比庄稼”里,他热情地歌颂了参加农业劳动的两姊妹;在“摔神”里,他通过平凡而有趣的故事,给封建迷信思想敲了丧钟,在“娘家人”一文里,他无情地嘲笑了古老的“厚葬”陋习的消亡。这些作品,发表在1950年,应该肯定,作者一开始就是像长着犄角的牛犊一样,以战斗姿态出现的。
但是,那时作者的生活天地,还是比较狭小的,他生活在豫西的山沟里,职业是小学教员,他还不能把更广阔的生活组织到他的画幅里。但是,不久以后,他走出了山沟,他在河南许昌专区、伏牛山区,几次地参加了规模巨大的土地改革运动,这就使他扩大了视野,接触了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在这个斗争中,年青的作者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产生了第二本短篇集
“高秀山回家”。
“高秀山回家”这一短篇,是这一集子中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接触了一个重大的题材和主题。在这篇作品里,作者通过年青农民高秀山离家八年、最初被抓丁离家如今参加解放军回家探望、为了抗美援朝又匆匆离家奔赴前线的故事,写出了以高秀山为代表的翻身农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乐观勇敢的英雄气魄。作者通过高秀山回忆八年前离家的悲惨情景,和归后亲眼看到的土地改革以后幸福美好的生活,使人鲜明地看到新旧社会的对比,衷心地感到新生活的可爱,掀起对敌人深刻的愤恨,认识到决不能坐视敌人的破坏。在这篇作品里,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色彩,写了高秀山旧家庭的悲惨与新家庭的幸福,写了他一家人的进步,写了离家前“父送子妻送夫”的乐观自豪的场景。这篇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许多农村剧团将它改编成剧本到处演唱,演出后就有人当场报名参军。
在这个集子里,还有“秋收”,是描写农民主动帮助志愿军家属的,“没过门的媳妇”,是描写志愿军的未婚妻主动到婆婆家帮助婆婆收割的,这些短篇里,新型的农民,新型的妇女,留给人深刻难忘的印象。特别是“秋收”一篇,以那么短小的篇幅,生动地刻划了齐大妈的坚强乐观的性格,描绘了后方农民和军属间比一家还亲的血肉难分的情感。而这篇作品布局的谨严,文字的简炼优美,描绘的生动,都是值得称赞的。
现实生活的本身,阶级斗争的本身,对于紧随着生活急流前进的作家,时时会提出新的题材和主题。土地改革胜利以后,农村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就成为重大的矛盾,作者的笔就随着转移。如果说他前两个小集子更多的是歌颂新社会歌颂新人物的话,那么,他的第三个小集子“一面小白旗的风波”,就转向新的矛盾斗争了。“此路不通”是对农村中自发资本主义的抨击,“‘垅道’的故事”,是对农业合作社中本位主义的思想开炮,“玉米事件”,描写了批判了以王二冬为代表的保守思想,“两姊妹”,则是通过两姊妹回娘家的小事,通过日常生活,把组织起来后生活的美满向上和单干的生活悲惨,作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短篇集里,“一面小白旗的风波”是最突出的一篇。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成功地刻划了正面人物叶俊英的光辉形象。叶俊英是农业合作社的副社长,她的丈夫是一个生产组的组长,由于她丈夫领导的一组只贪图做得快,活做得粗糙,原来担任检验工作的正德老汉又怕得罪人,不肯认真检查,轮到叶俊英检查工作的时候,就大公无私地在她丈夫领导的那一组耕作的地里,插上标志要返工再做的白旗。她的丈夫李良玉认为这是使他当众“丢脸”,夫妇间便发生了“风波”。在这篇作品里,作者通过许多动人的细节,真实地描写了走上合作化道路以后新的农村图景,看到妇女地位的显著变化,看到新的夫妇关系与新的婆媳关系,看到以叶俊英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已经形成。作者笔下的叶俊英,不仅是一个“可敬的干部”,也是一个“可爱的妻子”。
作者忠实地执行着毛主席指示的创作道路,六、七年来,他毫不疲倦地和农民前进队伍一道前进着。他每一时期的作品,都和每一时期的现实斗争相呼应。
他的作品的优点,是从生活出发,努力真实地具体地描写生活,从日常生活现象的集中概括中反映具有社会本质意义的主题思想。他避开了追求故事外壳,以及把主题思想外加进去的那些创作倾向。一般说来,他的作品,即使描写的是平凡的事物,但都有较强烈的感染力。
他的作品是朴质的、简炼的。他很少孤立地描写自然景色,很少静止地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很少脱离主题的冗长细节描写。他的作品,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作品是平易近人的,通俗易懂的,叙述事物,是枝叶分明的。
然而,这决不是说作者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没有了问题,摆在作者面前的,还有数不尽的峰峦,需要作者继续向高处攀登。首先,作者接触生活的深度与广度,都还是不够的,在描写人物上,虽然作者笔下产生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但也有这样的情况,这一篇与那一篇的人物面貌相雷同,在表现生活上,虽然作者已有集中概括的才能,但是较为复杂的斗争,有时便显得简单化。如最近在“长江文艺”上发表的“在前进的道路上”,便有较明显的图解主题的痕迹。在认识生活、分析生活上,有时也还为非本质的现象所迷惑,如过去发表的“讲平等”和“家务”就是例子。认真学习政治,学习马克思主义,使作者能站在现实更高处观察生活,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急务。
创作是艰苦的劳动,它决不辜负把汗水滴到土地上的人。在党的阳光下,在时代的风雨中,我坚信作者的创作,会开出更鲜艳的花,结出累累满枝的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