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继续坚持勤俭办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4-06
第2版()
专栏:

继续坚持勤俭办社
河北省遵化县建明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主任 王国藩
我们西铺乡是一个山多地少、石多土薄的山村。在1952年春,我们二十三户贫农建立了一个农林牧合作社,当时仅有三条驴,富裕的人叫我们“穷棒子社”。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全体社员艰苦劳动,勤俭办社,改变了穷困的面貌。粮食产量由过去每亩120斤提高到305斤,不仅能够自足,而且卖余粮三万多斤;一千四百亩山荒、六百亩沙荒变成了绿林;六百多亩梯田也栽上果树;并且积累了牲畜三十二头、猪十四头、羊103只、车五辆及其他农具等共价值一万二千多元的公共财产。今年一月,我们全乡的四个初级社就合并升级,成为一个全社会主义的合作社。
在合并升级以后,社里有少数领导人员和一般社员,特别是新社员,借口搞大生产,主张闹阔气。对社员私有的102头驴不愿接收,主张外卖换回大骡大马;主张卖掉铁轮车,换上胶皮车;主张一下子废弃旧式农具,全使新式农具;还主张把牲口笼头、缰绳及一切旧家具,全换上“一色新”。他们认为:不这样就不像高级社的样子;社没力量办,就该向政府请求贷款。针对这种思想情况,我们就以建明社勤俭起家的生动事实教育社员,要求每个社员继续发扬勤俭办社的精神,并且说明了增产和节约的关系:不能一只手生产来,另一只手浪费去;只有增产和节约结合起来,才能增加社员实际收入。我们还算了个账:一头骡子价值五百多元,一头驴只值五、六十元,得卖十头驴才能换回一头骡子;而在使用上,一头骡子怎么也顶不上十头驴;再说,现在也没有那么多骡子,驴、牛还是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缺少的动力。这样,就统一了全体社员的思想,提出了“发扬勤俭办社的光荣传统”的口号。这口号立即成为每个社员的行动纲领。例如社里的民校,学员有420多人,还有二十七个炕头学习组,夜间学习人多,需要汽灯和灯油;为节省社里的开支,学员们提出也“到山上去取”(打柴)。他们利用自己的零星时间,共打柴二万四千五百斤,卖了196元,买了四个汽灯和二百斤煤油。大家说:“咱们是以生产助学习。”
同时,对社员进行了艰苦劳动的教育,并且根据我们社的条件,挖掘了生产潜力。今年计划粮食亩产595斤,比去年提高95%(按并社前四个社的平均生产水平作基础,下同);棉花亩产皮棉六十五斤,比去年提高75%;花生亩产四百斤,比去年提高81%。保证增产的措施,除了全面推行密植和改进技术管理外,每亩施肥一万到一万五千斤;新开和扩开渠三道,打井、锥井十四眼,水浇地由190亩扩大到1,112亩,把能浇的地基本上变成水田;垒缓水坝十八道。全社还有荒山二千五百亩,今年要种树一千亩,明年全部绿化;还有梯田三百亩,今年全栽果树(已经育苗七亩)。为了实现这个计划,社员们以高度的热情展开了生产竞赛,掀起了空前未有的生产高潮。每天参加各种生产的人数,达到1,478人,除男女整半劳动力全部参加外,有轻劳力的人也参加了。青壮年打井、开渠、挖黑泥,一部分妇女和老头拾粪、烧肥、扫街土。到二月,全社已经积肥五千多万斤,每亩平均达到八千五百斤。打好井四眼,扩修好渠二道,共可浇地642亩;缓水坝早备石头,正在动工。挖了倭瓜垵七万三千多个,能产倭瓜十万零九千五百斤。在荒山种树五十亩,在沙荒林中补栽树一万三千多棵。此外,还打柴六十八万四千斤。
为了继续坚持勤俭办社,节约开支,杜绝浪费,保证增加社员实际收入,经社员讨论,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牲畜、车辆适当分配到生产队。每队一头骡子、二头牛、四头驴、两辆铁轮车(有的一辆胶皮车),包种包收420亩地。对牲畜、车辆评议出使用年限,按折价由队包起来,保本保值。
(二)牲畜草料由队包干。规定骡马每天每头喂料一斤半,牛驴每天每头一斤。按着农活闲忙适当调剂,农忙时骡马每天每头二斤,牛驴每天每头一斤半。饲草骡马每天每头十五斤,牛驴每天每头九斤。各队确定专人饲养作到“三勤”(勤添草、勤饮水、勤打扫棚)、“四净”(草净、料净、水净、棚净),保证牲畜健壮。
(三)对各种农具,大型的折价归社,分配到队;中型的私有伙用,保本保值;小型的自备自用。农具修理费也包干,每亩地平均一角三分,每队全年六十元。
(四)社内办公用具,统一购买,定量使用。每月开支最多不超过三元。
(五)严格财务开支手续。五元以下由主任批准,五元至五十元由管理委员会批准,五十元以上由社代表大会或社员大会批准。各项开支作到日清月结,按月向社员公布账目,逐项审查。
(六)奖惩严明。对各项财务包干,超过的由队或个人负责,节余的20%归社,80%奖励队或个人。对公共财产,爱护的表扬,不爱护的批评;如有损坏和遗失,追查责任和原因,适当赔偿。有贪污盗窃行为的严格处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