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一个善于进行具体领导的区委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4-10
第3版()
专栏:

一个善于进行具体领导的区委会
周振华
1953年,河北遵化县鸡鸣村区还是一个需要国家供应粮食一百六十三万斤的严重缺粮区,而到1955年秋天,不仅完全作到了粮食自给,而且还有了支援国家建设的部分余粮了。这个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关键就在于这个区的中共区委会实行了具体深入的领导,贯彻执行了党的发展互助合作的政策和发展生产的政策。
这个区1952年就试办了两个合作社,当时,不仅社干部和乡干部不懂怎样办社,连区干部也不懂。这样,在工作中当然会有不少困难,可是区委会不是躲避困难,而是努力去克服困难。区委会首先领导区干部学习党的互助合作政策,学习各地办社的经验,同时,成立了区的互助合作指导委员会,经常研究建社和办社中的具体问题。区委委员并分别深入到合作社里,了解情况,摸索经验,具体帮助社干部解决问题。这样,到1953年秋天,区上的二十五名干部都可以单独帮助社里处理问题了。可是,为了赶上合作社发展的需要,仅仅区干部会办社是不行的,还必须依靠和帮助乡支部培养大批乡干部和村干部来办社。区委会就采取了区干部重点示范、建立互助合作网、组织观摩以及小型训练班等等办法,对乡干部、村干部以及办社积极分子进行普遍的培养教育。到1955年初,全区基本上实现了合作化以后,不但全区四十一名驻乡干部都已变成办社的内行和半内行,而且全区375名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等主要村级干部中,已有144名成为办社的内行,另外231名也都能够解决办社中的一般问题了。这就大大促进了全区合作社的巩固和生产的发展。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区委会也加强了对生产的具体领导,逐步解决了山区粮食增产的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积肥问题。这个区多年以来没有大量积肥和施肥的习惯,平均每亩土地只施肥一千斤,全区还有30%左右的土地根本不施肥。区委会分析了施肥少的原因有二:一是不少农民还不相信大量施肥就能大量增产,二是全区缺乏肥源,不能大量积肥。区委会就一方面用大量施肥就能大量增产的实例向农民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帮助群众找寻大量积肥的办法。结果在强庄子村发现了一种积肥办法,就是利用山坡和地边的杂草沤火肥。区委会研究和总结了这一先进经验以后,马上在全区作了宣传和推广。接着又总结和推广了农民创造的修尿池、压绿肥、积小灰等各种积肥办法。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肥源缺乏的问题。到1955年,全区每亩土地的施肥量平均已达四千二百斤,比1952年提高了三倍多。
在解决积肥问题的同时,区委会领导了全区的水利兴修工作。区委会首先在白马峪村进行兴修水利的试办工作。区委会协助该村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学习了全国造林模范袁世珍“引水上山”的先进经验,提高了大家的信心,然后通过他们去说服和动员群众。农民高玉富思想不通,不同意水渠在他的地边经过,党支部就找了和高玉富最亲近的人去说服了高玉富,并在水渠修到他的地边时,立即给他浇了地,高玉富这才相信了修水渠的好处,开始积极参加了兴修水利的工程。不到半个月,该村就开了两道水渠和三道缓水坝,使四十五亩庄稼和四百多棵果树得到了灌溉,并且大量增产。区委会就用这一典型试办的经验对全区群众进行兴修水利的教育,并且逐步加以推广。到1955年全区已开渠三十八道,打井一百二十眼,共扩大浇地面积五千多亩。
但是,仅仅解决肥料和水利的问题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领导群众逐步改变影响大量增产的耕作制度上的旧习惯。为了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领导,1953年春,区委会就组织全体区干部学习了东北肇源县的增产经验,这次学习对区委会有很大启示,特别是肇源县的密植经验,使区委会认识到必须逐步改变当地农民稀植的旧习惯。拿玉米来说,按照旧习惯,每亩只种一千七、八百棵,棵距是二尺左右。农民还这样称赞这种不合理的稀植:“垅大脚步粗,耪地省工夫,粮食不少打,秸杆不少出。”区委会为了取得密植的经验,就派了三个区干部,帮助三个土质不同的合作社,作了增加密度30%左右的密植的试验。在试验中,区委会注意依靠党支部来进行工作。如东小寨合作社,一般社员都顾虑重重,不愿密植,区委会通过支部动员了王朴等五名党员试验密植,结果五亩密植的高粱每亩平均比稀植增产一百六十二斤。试验结果证明,不管土质好坏,都能大量增产。于是,密植就在全区逐步推广开了。由于肥料、水利和田间管理技术的逐步解决,由于作物密度的进一步增加,密植作物的产量就更加提高了。有的玉米增加密度70%,提高产量180%。1954年全区已有七千八百亩作物密植,1955年密植作物更增加到三万八千七百多亩,约占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8%。事实打破了农民在种植密度上的保守思想以后,农民就把原来赞扬稀植的话改成批评稀植的话:“垅大脚步粗,不少费工夫,粮食准少打,秸杆更少出,仔细算算账,两亩顶一亩。”
由于区委会领导全区逐步实现了合作化,实行了各种生产改革,到1955年,全区土地的平均亩产量就由1952年的一百二十五斤增加到二百六十斤。这样,全区严重的缺粮状况根本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显著改善了,群众的购买力大大提高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