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谈青年作者张永枚的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4-11
第3版()
专栏:

谈青年作者张永枚的诗
袁水拍
张永枚是近年来出现的值得注意的青年诗人之一。他的诗集有“新春”和“海边的诗”两本(湖北人民出版社)。从这些作品看来,作者的才能是显著的。有个别作品曾经配了曲,在地方举办的文艺会演中得了奖。
他的诗大都以部队生活为题材。“新春”写抗美援朝的斗争,“海边的诗”写海防部队的生活。作者于1949年参军,是军队中的文艺工作者。六、七年的时间不算短,尤其对于一个青年来说。部队战斗生活对于作者的创作,无疑是有很大影响的。和战士们生活、战斗在一起,也和人民群众接近,使他能够熟悉战士和革命群众的生活,比较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能够相当真实地写出战士和革命群众的精神面貌;使他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和他们的思想感情一致。某一些叙事诗、抒情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抒情的主人公的形象,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的。这些诗表现了人民的先进的革命的思想感情,有感动人鼓舞人的力量;艺术上也是相当优美的。
短篇叙事诗“年轻的卫生兵”、“屋檐下”、“春天的早晨”中的志愿军战士形象,抒情诗“骑马挂枪走天下”、“‘五眼井’水”、“还乡曲”中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形象,都是描写得比较好的。它们突出地表现了他们忠于祖国、热爱和平、热爱人民的精神品质,以及勇敢和乐观主义的精神。这些人物形象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战士以外的其他正面人物的形象,在某些作品中也是比较生动的。
在一些用第一人称写的抒情诗中,简直分不清作者是在写战士还是在写自己。
“还乡曲”(“解放军文艺”,1955年4月号)中的主角是“我”。但是,这个“我”又代表着许许多多的战士。这个战士过去是个贫苦的青年农民,参军后离家六年。当他探亲回乡的时候,看到了家乡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社会的面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家乡亲友几年来的进步,激起了诗中人物——“我”的爱国主义情绪的更加高涨。这种情绪也感染了读者。
诗开头写战士回乡一路见闻,有细节的描绘,这些描绘结合着回忆过去苦难生活的抒情,相当细致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心理:怎样手捧家乡河水“一滴一滴慢慢咽”,怎样想起从前渡河受地主剥削船钱,现在看见河上已架了石桥,高兴得“走一走,站两站,一块块石头摸摸又看看”……对于战士将要到达家门口的兴奋的精神状态,也有生动的描写:
走着走着心直跳,
我的家拐弯就来到!
低声说句:我回来了!
试一试口音变了多少!
乡音没改人可变了,
紧一紧布带正一正军帽,
擦一擦奖章抿嘴笑:
这就是六年前的庄稼佬!
诗的结束部分写到战士和他的亲友们一起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简洁的几行,却使人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不能不受到感动。
故事讲到掌上灯,
感谢毛主席教导我们成人!
一样的容颜一样的声,
人们已不是从前的人……
主题思想在一般不好的诗作中往往容易表现得概念化,在这里却没有这个缺点,只觉得这一些话和其他的许多对人物、环境、气氛的描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主题思想在这里不是赤裸裸地生硬地附加上去的,而是通过艺术形象,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当然,还不能说作者在这一方面(或者其他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把握。应该说,我们的诗人还不是成熟的。艺术水平在他的几十首作品里并不是平衡的。在某些篇章中,作者恰恰在这一方面显得不大成功。例如“海边黄昏的山歌”。诗的大部分描写渔民和盐民的劳动生活,写得很形象,很美,但是从这些描写里并不能充分显著地看出他们的劳动的社会特征来。因此,作者在诗的最后一节里所交代的
“渔民盐民都欢欢喜喜地”“走着社会主义的幸福大道”的话,就有些生硬的感觉,还没有和前面的描写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就在“还乡曲”这一首诗中,末尾所写的战士决心重返边疆捍卫国家一节,在艺术上也还有粗糙的痕迹。
作者某些诗中的议论性的结尾(例如战士的保卫国家的誓言)没有能够和前面的部分结合成和谐的整体,使作品松弛,不够含蓄。一些表面上看来是强烈的字眼,却并不能使结尾变得更为有力。但是在另一些诗中又表现了结构方面比较精炼的优点,例如“屋檐下”这一首就是这样。内容写志愿军战士夜晚露宿在朝鲜老百姓家门口,早上主人发现以后亲切地责备他们不应该这样“见外”。篇幅相当经济,情节的展开是紧凑的。最后一节充分地揭示了主题思想,却并没有多余的话。
大嫂的眼泪润湿了眼眶,
半天才说出了话:
“朝鲜的房子就是你们的家,
这大的风雪为啥住在屋檐下?……”
经济和精炼当然不是简陋粗疏。就拿上面这首诗来说,作者描写战士怎样露宿,怎样被埋在雪堆里,朝鲜妇女怎样扫雪,战士怎样被发现,还是相当细致生动的:
呀!雪堆沙沙作响,
一下子垮了下来,
一块雨布顿时揭开,
露出三个志愿军战士!
志愿军立刻站起,
身上蒸发着水气,
他们勒了勒皮带,
向大嫂行了军礼。这些对环境和人物行为的细节描写是具体的,感性的,构成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蒸发着水气”,形象地提示了气候条件和过夜的经历。勒皮带和行军礼,又概括地表现了志愿军的礼貌和军纪——人物的精神品质。
作者在民族形式的采用方面,也有值得注意的成绩。在作者的较早的一些诗中,这种采用有时显得比较呆板,而在后来的一些作品中,就显得相当流利了。民歌的节奏(或者基本上是民歌的节奏)使某些作品具有亲切的韵味,群众化的风格,诗的美感。“还乡曲”就是一个例子,“海边黄昏的山歌”也有这个优点:
黄金的沙滩渔鹰在叫:
出海的人们回来了!
带着胜利的微笑,
抬着渔篓挑着挑,
大鱼小鱼千万条,
直蹦跳,白漂漂。
哎哎哎哎,
海边的黄昏霞光万道,
海边的黄昏热热闹闹,
出海的人们回来了!接着的一段写盐民的劳动,节奏是相同的,有“盐粒堆得雪山高,亮晶晶,白皎皎”等句,节奏和韵律都是优美的。
当然,作者无论在思想方面艺术方面,还有待于提高和改进,思想深刻的作品毕竟较少,艺术上也还显得粗糙,有冗长多余的句子和段落。目前这两本集子只是作者的初步的收获。但是,十分可喜的是这些作品显著地透露了这位青年的诗的才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