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扩大复种面积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4-12
第2版()
专栏:

扩大复种面积的几个问题
安徽省农业厅长 张世荣
1953年以前,安徽省每年夏、秋、冬三季的休闲地面积很大。自从安徽省委提出了农业生产的三项改革以后,上述情况有了改变。三项改革的第一项是:提高夏季收成比重,增种一季晚秋作物,推行一年三熟的连作制。这项办法除了有避灾保收的重大作用外,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扩大复种面积。1953年全省复种指数是148.1%,到1956年已经扩大到194.5%。1955年,一年三熟的面积已经达1,140万亩,一年两熟的是六千万亩,一年一熟的只有一千九百多万亩。从1954年以来,因为扩大复种面积增产了九十亿斤粮食。
根据安徽省几年来的经验,我们认为在扩大复种面积的工作中,必须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研究气候条件,选种适宜的作物。安徽省年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六度左右,无霜期一般是240天。安徽省的农作物中,有生长期240天的小麦,有九十天左右的春马铃薯、春玉米等春种夏收作物,有90—120天的高粱、早稻等早秋作物,有130天左右的中稻、大豆等中秋作物,有60—90天的晚稻、泥豆、荞麦、晚玉米等晚秋作物。一般夏收作物在立夏边收获,早秋和中秋作物在大暑到立秋收获,而大暑、立秋到初霜期开始(约在霜降后十天左右),仍有70—90天,足够晚秋作物生长的需要。例如,早稻在清明前播种,立夏边栽秧,大暑边收割,晚稻在夏至边播种,大暑边栽秧,霜降边收割,以后再种油菜或早大麦。又如,早稻在大暑边收割,接种晚玉米,霜降后收获玉米后再种油菜。根据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种适宜的农作物,就可以扩大复种面积。
第二,要注意解决农作物的茬口矛盾。因为农作物都有一定的生长季节;贻误季节,就会影响收成,影响下一季生产。正如群众所说:迟了一季,误了七季。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
(一)统一做好全年的生产安排。比如,改种双季稻的田,就不能种小麦,否则,小麦就会影响早稻的栽秧;播种春马铃薯的地,也不能在前季播种小麦。这就需要进行土地排队,按照不同的土质、水源和作物品种,安排全年的播种计划。我们的大体规划是:在水源充足的地区,推广“两水一旱”的轮作制,就是双季稻收获后,第三季种植油菜或早大麦。在水源不足的地区,推行“两旱一水”,就是在容易发生秋旱的地方进行早稻同晚玉米、油菜或早熟夏收作物连作。在容易发生春旱的地方,进行晚稻同小麦、春玉米连作。在旱粮地区,采取小麦同高粱(或大豆)、晚秋作物连作,或是春玉米、春马铃薯同晚秋作物、早熟夏收作物连作。
(二)采取品种调剂、育苗移栽和田间套种的办法,来调整轮作中的茬口。所谓品种调剂,就是选用早熟高产的品种。如在种双季稻方面,种早稻要采用“六十子”、“五十子”、“南特号”和“503”等品种,这些品种一般在大暑前后收割,不误晚稻的播种期。去年个别地区选用了“一季早”品种,因为收获较迟,晚稻没能栽上而改种了旱粮。为了增种晚秋作物,更要选择产量高,成熟期短的“伏脚玉米”、“小冬稻”等品种,既能得到高产,又不误秋种。就是在无霜期较短的地区,也可以运用品种调剂,扩大复种面积。去年皖南山区休宁县的高公农业生产合作社,种早稻选用“503”稻种(大田生长期为八十三天);种晚稻采用“小冬稻”(大田生长期为八十四天),平均每亩收获833斤,比一季中稻多收319斤。双季稻的生长期共为167天,在初霜之前就可收割晚稻。
育苗移栽,就是事先育好苗,等上季作物收获后腾出土地移栽。如晚稻在霜降边收割,种油菜的时间已经过迟,就可以在晚稻收割前把油菜苗育好,在收晚稻后整地移栽。如果夏收作物收割前,高粱、玉米、棉花等来不及播种,也可以育苗移栽。移栽的禾苗能够壮苗全苗,产量也高。桐城县杨树、同兴等农业合作社移栽的“伏脚玉米”,比点种的提早八天收割,每亩多收二十斤。
田间套种,就是利用上季作物的行间空隙,把下季庄稼套种下去,以争取时间,赶上季节。如在春马铃薯地里套种春玉米;小麦地、马铃薯地里套种高粱、棉花;中稻田里套种泥豆等。
(三)要适时抢收抢种,不误农时。这样才能保证产量,又不影响下一季作物的播种。农村中有一句谚语:“宁肯秋前差七天,不肯秋后差一天。”这正说明了不误农时的重要。去年个别地区的早稻在清明后才泡种,小满栽秧,立秋后才收割,影响了晚稻栽秧,虽然及时改种了晚玉米,但是产量不及晚稻高。根据安徽省的气候条件和群众的经验,早稻一般要在清明前泡种,立夏前后栽秧;春马铃薯要在惊蛰前后下种;晚秋作物除晚稻要在大暑前后栽秧外,其他都要在处暑前后下种。为了适时耕种,在收割和播种的季节里,要根据上下季作物需要的农活数量,进行劳力、畜力排队,把劳力、畜力分成几班子,做到前面割稻,后面犁田、撒粪、栽秧。在作物生长的季节里,要有计划地加强田间管理,促进作物早熟。
第三,要解决肥料和水利两个问题。在肥料问题上,几年来农民创造了套种绿肥的办法,就是在接近成熟的庄稼地里套种一季绿肥作物来压青做肥料。如淮河两岸的农民在高粱快成熟的时候,套种芝麻、绿豆、蓝靛等做晚秋作物的基肥;沿江一带的农民在夏收作物田里套种红花草、泥豆等做水稻的肥料。根据试验,每亩高粱地套种十二斤绿豆,可收鲜草一千六百多斤,含氮量约十一、二斤,相当于一百八十斤豆饼的含氮量。压绿肥不但解决了肥料,而且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培养了地力。除此以外,如豌豆和麦混种,采用根瘤菌拌种,利用荒地、沟渠种植野槐、紫穗槐以及其他绿肥作物,都是解决肥料的好办法。在水利问题上,需要多做塘坝,多挖沟洫,多修谷坊,多打水井。这些小型工程不但能够蓄水防旱,而且能够排洪和防涝。丘陵地带,塘坝小而少,又不能兴修较大的水利工程。但是这类地区的农民也创造了做“水囤子”的办法,就是选择适当的高冲田,加高田埂多蓄雨水,以供给播种夏收作物田的用水。一亩“水囤子”可供给三、四亩水田的用水。去年肥西县姚公农业合作社,就留出三分之一的水田来蓄水,三分之二的水田都种上了夏收作物。这种办法在目前情况下,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