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在河北的一个农村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4-12
第2版()
专栏:

在河北的一个农村里
本报记者 贺笠
春风吹过了河北平原。在安国县南楼底村里,我随着一列拉粪的大车走向田野。地里的粪堆堆的密密层层,一亩地四十车,在六十方丈的面积里,平均一方丈半就有一个粪堆,这怎能不叫人兴奋呢!一个赶车的农民告诉我:从前还是单干的时候,哪一家人上过这样多的粪!从前一个有十多亩地的人家,一年也不准积三五十车粪,旱地照例是一车不上的,只有水地才上粪,上粪也不过三五车、七八车。自从去年成立了高级社,人们比从前在互助组和初级社的时候,劲头更足了,去年冬季社里发起了积肥运动,全社所有的肥源都挖出来了,家里的旧炕全都拆了重换新炕,街上的千脚泥都铲了,村前村后的坑泥都挖光了,为了提高粪的质量,增加肥源,社里专门派人运煤换取社员的柴火做高温积肥,连人们过去穿的破鞋底也做了肥料,这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崭新社共积了一百七十多万车肥,每亩平均四十车还多呢!保证今年的粮食是要丰收的。
我沿着村前的大道,走到一块大麦地的旁边,这里正有一个生产小组在种春大麦。我问一个拉三齿镐的农民:“你们大麦的包产是多少斤?”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九百五。”语气是那样干脆。旁边一个农民向我解释说,社里向他们队包的是六百斤,他们自己预定的是九百五十斤。我问:“这样高的产量能达到吗?”这个农民操着三齿镐,手也不停,笑眯眯地说:“你看,我们上了多少粪!”我往地里一看,果然满地里铺着很厚的高温肥和堆肥,另外畦子旁边还摆着两大口袋碾碎了的豆饼粉,真是水足粪肥,让人哪能不信心十足呢!
我转到青年队的耕作区。青年队是崭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面旗帜,他们样样任务都是提前完成,保质保量。这时他们正在修畦田埂。畦田是河北平原防旱防涝的一项重要措施,纵横交错的畦埂好像无数的窗格把一片大地隔成一块块畦子,使雨水就在畦子里渗进土中,不致到处横流,引起河水暴涨,既可防涝又可防旱。青年队的青年们正分成男女两组修筑畦埂,妇女们组织了接力,两人一对地由远处把土抛到近处,由近处抛上畦埂。青年队修的畦田质量很高,按上级的要求,一般畦埂是二尺一寸宽、一尺五寸高,但是他们修了五尺宽、三尺高,修得又直又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原来他们还有另一个打算,是想就此一举两得,将来在畦埂上作灌溉渠,种棉的时候浇水就不用再修渠道了。当我来参观的时候,他们的畦田已经快完工了,社里规定的任务是七天,现在,他们五天就完成了。
我从地里转到村头,看见一群人在那里进行甘薯育苗。场上修得有两个甘薯炕,炕边支着三口大铁锅,一阵阵的浓烟和火苗从锅下升起,两个人抬着一筐甘薯在锅里浸,一个人拿一根温度表不断在锅里检查温度,原来他们在进行温汤浸种。被浸过的甘薯种,人们又把它抬到炕边,经过炕上的人一一检查,凡是有病痕的地方都把它削去,有的干脆就把它拣出来,然后把种薯一排排地斜铺在炕上,炕的下面也烧得有煤火,以保持炕里的温度。在合作化以后,农民的耕作方法也科学化了。有一个姓宋的同志告诉我:他们采用温汤浸种和温床育苗的方法已经三年了。三年前试行温汤浸种的时候,南楼底村里还只有小社,他是这个小社的社长。当时社员们都怀着疑惧的心情观望:要用滚热的水(五十八度)浸烫十分钟,是不是会把种薯煮熟了呢?当然群众是相信政府派来的技术人员,但是谁也没见过这事,怎能就那样放心呢,这位宋同志说:就是他自己也是不放心的,“在技术人员浸种的时候,我边浸边掰开甘薯看,甘薯浸完入了炕,我还天天去打开炕篷,看到底是死了呢,还是活着,直到芽子出来我才放了心。”说着他自己不禁笑起来了,我也哈哈大笑。这说明一个新技术的推广是如何不容易呀!的确,今年的甘薯育苗也有很多问题,如有些群众并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温度没有很好掌握,种薯也杂乱。但是,农民从不懂科学走向采用科学方法耕种,这是值得我们欢庆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