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大苗山上农业生产的新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4-15
第2版()
专栏:

大苗山上农业生产的新面貌
远漓
广西省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是个山区,过去一直缺粮。近几年来,每年要从外地调运进六百万到七百万斤大米。山区交通不便,靠小船、人力运输,把粮食运到供应点,时间最久的要二十天,运费最低的每百斤达一元六角,最高的七元八角。在河流枯水或洪水时期,粮食就不能及时供应。因此,自治县人民委员会决定,从今年开始,在以林业为重点,发展多种经济的同时,尽力争取粮食自给。现在,大苗山上已经全面开始了农业生产改革。
过去人们都认为,这个山区山高水冷,稻子成熟得很迟,不宜种双季稻。全县十六万亩水田,从来只种一季稻。但是去年有些林农生产合作社试种双季稻,都获得了成功,这就打破了不能种双季稻的思想。三防区本洞农业生产合作社去年初次试种了四亩七分双季稻,平均每亩收七百一十斤;四荣区香粉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种了四分三厘双季稻,头造收一百六十斤,二造收一百五十斤,折每亩七百二十斤。这两个社所试种的土地,同山区大部分水田的条件是相同的。中共大苗山苗族自治县委员会研究了群众的这一经验,决定今年全县种植三万七千亩双季稻。
山区和平原区相比,气候冷,水也凉,水稻插秧比平地晚半个月,收割要迟两个月。但是,有些农民用自己的智慧把冷水田变成暖水田。他们的方法是:在梯田旁边开排水沟,改变过去泉水日夜不息地从上田流向下田的情况,把田里所需的水变成死水,这样就可以提高水的温度。另外,在田里施放石灰、草木灰等和实行浅水灌溉,也可以改变凉性的土质;砍去田边的杂草、杂木,可使田里的水和禾苗享受充足的阳光。这样把冷水田变暖水田,单位面积产量可增加好几成,甚至增加一倍以上。今年各地普遍采用了这些方法。
山区农民习惯种大禾、糯禾两种水稻。这两种水稻都有成熟迟、产量低的缺点。今年农民们准备改种粘谷四万亩,占山区水稻面积四分之一。去年,有些农民采用粘谷种,每亩增产20%到40%。粘谷种的成熟期比大禾、糯禾早一个多月,收割以后,还可种小麦、荞麦,增加复种面积。
过去山区农民耕田很少施肥或者不施肥。畬地作物只在播种的时候点些基肥。这也是粮食产量低的原因之一。人们说,“大苗山是肥料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肥。根据群众的经验,只要多施肥料,玉米每亩可收五百斤,木薯一千九百二十斤,山芋每蔸可收二十五斤。今年各社都计划每亩双季稻施肥六千五百斤,每亩单季稻施肥五千七百斤,畬地作物要追一次或两次肥,每亩共施肥三千五百斤。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农民已经开始采用了挖田头坑、割青草、垫牛栏等方法去积肥。
全县农民正在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今年决定把八万亩过去用人力挖掘翻土的田改为牛犁田,同时把过去用的木犁、竹耙一律改为铁制农具。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一倍到三倍,而且可以做到深耕细作,使作物生长繁茂。
种双季稻和多施肥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必须发挥合作社的劳动潜力,特别是妇女劳动力。自治县山区各民族妇女都是勤劳的,但是她们被烦琐的家务劳动束缚住了。如衣服完全自织自染,大约要占用她们半年的时间;每天吃的米,每天用人来舂,也要占去她们很多时间。现在,林农生产合作社和供销社订立了缝衣服的结合合同,又把一家一户用人工舂米改为由社里统一用水力碾米,合作社还成立了托儿所(组),这样,妇女们就可以全年在田间活动了。
实现了上面的措施以后,自治县的粮食产量可在去年一亿零一百万斤的基础上增产八成,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可以为大量饲养家畜提供有利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