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在锡林郭勒草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4-15
第3版()
专栏:

在锡林郭勒草原
孙竹
旧的地图上,找不到“锡林浩特”这个地方。百年前有个蒙族贝子(爵号)在这里盖了一座喇嘛庙,多年来这个地方一直被叫做贝子庙。锡林浩特,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诞生的,它因为锡林河而得名。不久以前,这儿只有几十间破旧的土房,现在,占地约七万平方公尺的一千多座新式建筑物已经耸立起来,人口由几百人增加到一万一千多人。离锡林浩特三里路远的东南方,高大的烟囱吐着蓝烟,这是1954年国庆节开始发电的锡林浩特发电厂。随着它的发电,毛织、牛乳化学、制革等许多为牧业生产服务的工厂,都将在这里建立起来。同发电厂遥遥相对的是三层楼房的气象台,它及时向牧民发出气候变化的警报,牧民们再也不要担心大风雪的突然袭击了。
我从锡林浩特先后乘马车、牛车往北走了三百多里路,在接近边境的地方,和牧民达木林扎一家生活过一个短短的时期。在这遥远的边疆,我不仅看到了稀奇的平顶山和无边的牧场,看到了草原上的旱獭和黄羊,而且也看到了蒙古包的变迁和新生活的光芒。
“从前,你若是在我家里住,你会感到不舒服的。”一天当我们谈起牧民过去生活的时候,达木林扎这样说:“那时,我们的蒙古包夏不挡雨、冬不挡风,破旧得不像个样,哪有现在这样整片的毡子。”我顺着他的手势看去,无论是包顶毡还是壁毡,虽然被烟熏得微微发黑,但仍不失它那完整的新模样。地上铺的是厚厚的毡子。在这个包里,我看到有木碗和铜器,有白碴皮袄和粗布衣服。然而我也注意到他们有磁碗和搪瓷盆,有绸衫和更多的细布衣服,还有漂亮的高筒靴和牙刷……。牧民们每天要喝三遍奶茶,就像内地人用饭需要菜和汤一样。达木林扎告诉我:“过去没有人知道一块砖茶多少钱,最便宜也得拿一支羊去换。”现在,人们再也不为砖茶发愁了。去年秋天,达木林扎在二十天中打了七十来支旱獭,獭肉可以吃,獭皮由合作社收购,每张两元钱。他用这笔钱可以买到四十块砖茶,够全家用两年。达木林扎家有四口人,老妈妈年过七十。老妈妈对我说,她的生活是“从六十五岁开始的”,因为那年她家不仅有了自己的牲畜,而且她的三十二岁儿子成了家。现在她已经有了两岁的小孙女了。达木林扎全家有羊二百六十多支,牛三十二头,马两匹,平均每人有七十多头牲畜。今春再接一次羊羔和牛犊,每人平均的牲畜数便过百了。
达木林扎所在的达瓦格浩特(居民小组),有八个蒙古包七家牧民,共二十三口人。其中老年人三人,中年人八人,青年五人,小孩七人。青年和小孩的总和比中年人多,比老年人更多。这个浩特和整个锡林郭勒盟一样,由于经过性病的免费治疗,人口兴旺起来,扭转了那可怕的人口衰退的趋势,不再是“倒金字塔形”、年龄越小的人越少了。这个浩特的雅达木和巴嘎额尔德妮,两个达到学龄的儿童,正在小学念书。青年团员诺尔博和顿道布,像许多年青牧民一样,经过冬学学习,现在已经能够阅读“牧民报”和“内蒙古日报”。草原上“目不识丁”的时代,将永远成为过去的了。
在西部联合旗六佐二巴嘎(村),我访问了女巴嘎长霞姆苏伦。
十九年前,当霞姆苏伦十七岁的时候,她和她的爱人苏结了婚。这对年青夫妇除去真实的爱情以外,家里只有两头牛、一匹马,生活非常困难。他们像许多牧民一样,憧憬着幸福的生活,想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牲畜。霞姆苏伦,先后给章京(官)蛮登那兰和贵族彭采格放过牲口和做过工。当灼热的太阳使旱獭都不敢出洞的时候,当严寒把大地都冻得裂缝的时候,霞姆苏伦也要赶着牲畜在牧场上游动。早晚回来,她还得给主人烧奶茶、挤牛奶和拾牛粪。这种辛勤劳动的唯一代价,就是可以得到主人用过的污黑的毡子,她把它拿回家去蒙在自己那千疮百孔的包上,挡一挡北国的寒风……。
一年又一年,日子就是这样过去的。过了十一年,草原解放了!从此,霞姆苏伦和许多牧奴雇工一样,苦难的岁月结束了,多年来想望的幸福生活开始了。
草原的解放使霞姆苏伦有了自由劳动的生活。这种生活给她带来无限的精力和喜悦。1948年,她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到锡林浩特参加接生员训练班学习。1951年人民政府普遍给贫苦牧民发放牧业生产贷款和“苏鲁克”羊(分羔放牧)。霞姆苏伦接到一百五十支“苏鲁克”羊,三年后连本加利归还政府195支羊,她净剩下二百多支大羊羔。从前连一支羊都没有的霞姆苏伦,现在听见自己几百支羊的“咩咩”叫声,她是多么快乐啊!但是她也知道这快乐是谁给她的。于是,她除了照料好自己的牲畜之外,尽心地努力于政府委托给她的接生员的职务。有一次,为了给那森布尔格的爱人诺基玛助产,她在那森布尔格家昼夜守候了七天。由于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先后当选了四次模范接生员。1955年9月,牧民组改建为巴嘎的时候,她被牧民一致选为巴嘎长。一个月以后,她又被选为内蒙古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
现在,霞姆苏伦和她的丈夫、女儿、小儿子一家四口人过着富裕的生活。草原上的五种牲畜她家全有了:绵羊和山羊近四百支,牛二十多头,马两匹,骆驼两头,并且有车三辆。她那宽适的蒙古包顶上镶着一块玻璃,包里显得明快畅亮。霞姆苏伦告诉我,她家还有一个包,由互助组的人带着走“敖特尔”(游牧)去了。
许多牧民和霞姆苏伦一样,牲畜越来越多,大家都感到单独放牧力不从心、困难重重,于是在去年十一月,以霞姆苏伦家为中心的浩特,组织起牧业生产常年互助组,进行合群放牧。这样,不独克服了人力不足的困难,而且对于战胜自然灾害也有了充分的保障。
霞姆苏伦和无数牧民一样,在旧社会是王公贵族的牧奴,在新社会成了草原的主人。在旧社会牧民们渴望幸福生活,得到的却是劳苦伴随着失望,现在幸福生活已经由于他们的劳动成为现实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