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复原”的诞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5-05
第3版()
专栏:

  “复原”的诞生
程嘉楷
1955年阴历3月16日,在安徽省歙县富堨乡汪本柏家里,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
“恭喜,恭喜!是一个儿子呢。”接生婆说。
汪本柏喜笑颜开,他赶忙把鸡蛋染红,在酒壶上插上柏枝,带着红鸡蛋和那壶酒,奔到二十五里路外的岳丈家去报喜。
娘家的人高兴得要命。“包三月”出嫁九年啦,今天才得到这个喜报哟。第二天一早,小姨子鲍秀月,就把鸡蛋、红糖等礼物送到汪本柏家来祝贺。
按照这里的风俗,在第三天,长辈伯祖母汪爱文便来给孩子命名。她仔细端详了酣睡的婴儿,又把目光转向健壮的产妇,笑着说:“你们夫妻俩是在身体复原后,才生这孩子的,就取名叫“复原”吧。
“对呀,要不是共产党把我们的病治好,身体复原,我们的骨头早打鼓了,那会有今天?”产妇“包三月”说。
是的,共产党挽救了“包三月”和汪本柏的生命,也同样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
歙县富堨乡,是一个严重的血吸虫病区,解放以前,对于这种病人们没有一点儿办法。多少人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共产党来了,展开了大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把许许多多的人,从死亡边缘上挽救了出来,并教会了人们根治血吸虫病的办法。近几年来,人民政府在富堨乡就治愈了564名血吸虫病患者。“包三月”和汪本柏只是其中的两个人。
1952年的时候,“包三月”和汪本柏已经是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人瘦得皮包骨头,没有一点力气,整天偎在家里,田也荒了。村里人都叹息地说他们活不长远。那年,夫妻俩种八亩六分田,还是轮流栽种的,汪本柏强打起精神犁了田,“包三月”强栽上秧,这以后便再也没有力气侍弄庄稼,只得听任稻田荒芜了。等到稻子成熟,请人割了了事。八亩六分田只收了一千六百斤稻,一亩还摊不上二百斤。
1952年11月间,当地人民政府送汪本柏到县城血吸虫病防治医院免费治病,因病床不够,“包三月”就暂时回娘家去住。
第二年正月,汪本柏治好了病,精神愉快地从县里回来。他赶忙去接妻子,准备送进城去治疗。“包三月”这时已瘦成一副骨头架子,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1953年6月间,“包三月”也到县城血吸虫病防治医院去免费治疗。“包三月”并不姓“包”,原姓“鲍”。因为她身体太瘦弱,经不起注射锑剂,需要在医院里休养一个较长时间,医生为了解除她的顾虑,安慰她说:“包你三个月治好,放心吧。”所以,她治好病后,便叫“包三月”了。其实,“包三月”的病并不是三个月就治好的,她在医院里休养了将近半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开始注射锑剂,第二年——1954年1月26日才出院的。
“包三月”和汪本柏治好了血吸虫病,生产劲头大了。农田里的活,样样自己干。去年还是那八亩六分田,收了三千六百斤稻,比1952年多收了二千斤。
去年秋收以后,他们参加了红旗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月十七日,我访问了“包三月”家。
“包三月”是个中等身材的青年妇女,今年还不到三十岁。她长着一个丰满的圆脸,穿着干净的蓝士林布褂,两根乌黑的发辫垂在胸前。“复原”偎在妈妈怀里,肥胖的小手向我招摇着。看见她母子身体这样健康,使我很难相信她以前是个临危的人。
在一个土岗上,我找着了汪本柏。他正抡着锄头在作胜利百号山芋的温床育苗床。红旗社副主任汪秋棠对我说:汪本柏现在是社员中劳动工分得的最多的一个。
我环顾四周,合作社的油菜花儿已一片金黄,可是许多社员还在田间忙碌着。
“菜花都开了,他们在田里干什么呀?”我问。
汪本柏兴奋地对我说,“县里拖拉机站就要来给我们代耕了。为了根治血吸虫病,我们新开了约十三华里长的排水沟,准备把全社2,007亩水田全部改为旱地。”他们就是在铲除田埂,要把田连成一片,迎接拖拉机。
我会意地笑了。想:“复原”长大了,将不知道血吸虫病是什么回事了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